老城的雄姿几十里外能看见

时间:2011-12-21 21:03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赵珍 点击: 载入中...



保存了四百多年的关山镇老城墙遗迹



城墙与护城河,至今仍保留着

  如今的关山老城墙,还保留着北边的部分城墙和护城河。我们在关山镇关山村的西北角,找到一段土黄色的夯土墙,虽几百年岁月无情,老城墙依然精神地矗立着。城墙外,绕着一条10米宽,3米深的壕沟,《阎良村情》的撰写者、关山镇党政办的老干部宋永忠、高育章告诉记者,这条深沟就是关山老城过去的护城河,护城河和城墙、城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关山古镇无需多言,只用它沧桑的老城墙,便向我们证明了这里曾经重要的战略地位。今天,站在关山镇老城墙下,虽然它残缺,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里曾经的宏伟气势。单是那一道深阔的护城河,就叫人望而生畏。

  关山人骄傲地说,自从古镇建成之日起,这里的老城墙便以它的高大、险峻而远近闻名。几十年前,在距离关山镇几十里以外的地方,都可看见它的雄姿。明朝万历五年(1577)关山设镇,关山城墙的修建,也应当在那时。如今,在关山镇的一户人家里,仍保存着以前城墙南门门楣上镶嵌的青石匾,上面题写着“渭北长城”,其落款为“万历乙丑春”,即1577年春天。

  曾经的老城是什么样子?关山镇的退休教师、《关山村志》作者、73岁的于克泉老人,将自己的记忆和生平所见资料联系在一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关山老城墙的“结构图”。曾经的关山老城极具规模。老城呈矩型,东西长三里,南北长一里半,当地百姓俗称城墙周长“九里三”。城墙很宽,“上面可以跑车”,城基宽5米,墙顶宽约2米。曾经,城墙上的女儿墙、垛口、马面、炮台、城门楼等都保存完整。女儿墙高一米五六,墙上开有垛口,便于防御。为了加强防御的功效,关山老城的城门上方有城门楼,供守城官兵之用。城墙上的四个角向外突出,形成炮台。炮台和城门楼之间,每隔一段距离便筑有“马面”,设计非常科学,整座城墙就是一座抵御外来入侵的金汤。四座城门楼分别位于东南西北城墙的正中间,城门楼和门洞都用青砖与石灰包砌。城墙其余的部分则是由黄土夯筑而成,墙体虽然没有包砖,但也非常坚固。据当地人说,关山镇的城墙全硬如砖石,解放初,人们凿挖城墙的夯土肥田,常常为其坚固而感叹不已。

  为了保护城墙的根基免受雨水的侵蚀,曾经的老城墙根外,还筑有旱台,宽约1米。旱台下则是护城河,当地人俗称为“城壕”。这道城壕不仅起到了防御作用,还有防洪排涝的作用。每道城门外,都设有桥,护城河中的水能一周流通。除此之外,关山城墙内侧与居民区的地界墙之间,还留有宽约十米的“更道”,以便守夜人沿更道打更、巡逻。战时,更道可用来为守城将士运送物资和人员。于克泉老人说:“我小的时候,城墙内侧的更道还保留着,绕城墙一周,一般人不得占用。”

  关山古镇老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的门楣上,各镶嵌有一块巨大的青石,上面刻有与各个方位的地理特点相关联的题词。东门石扁上刻着“洛水环清”,因为洛河绕过关山镇的东面,自北向南流入渭河。西门上则是“嵯峨拱翠”,意即位于关山镇西边的嵯峨山,仿佛在守卫着关山镇的西大门。南门上刻“渭北长城”,指关山古镇是一座渭河北面的关防要塞。北门上题“山屏斗耀”四个字,因为关山镇北方的山原犹如一扇屏障,而北斗星正照耀在上方。于克泉老人说,如今,这四块刻字的石扁仍散落地保存在关山镇内的几户人家里。经过一番周折,记者在镇西的老八路王成武老人家中,找到了关山老城西门门楣上的刻字青石,只见“嵯峨拱翠”四个大字俊秀有力,青石两边的题款为“大清嘉庆甲子桐月吉日立”(1804年),落款为“临潼分县赵渭滨重修”。关山村(关山镇城关所在地)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于全寿告诉记者,当地百姓之间传说城墙曾在清代时塌损了一部分,后来清政府又重新修好,这块牌匾,证明了这个传说的真实性。

  老城里曾有“三街十巷”、“六大部”

  在宏伟坚固的关山老城墙内,关山老城的布局也很有特色。关山古镇城内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十”字型格局,而是“井”字型格局。退休于阎良报社、现任阎良区政协文史研究员的王成义先生在《古镇关山》一文中,为我们描画出一幅关山古镇旧时的图卷。关山古镇老城内有“三街十巷”,并设有正东、正南、东北、正西、西南、西北六部。关山古镇这一独特的格局,从建镇之初起,一直延续到民国。直到现在,老城里的一些老人,仍以东北部、西南部来称呼相应的地方。关山老城的形制为何如此特别?长期以来,当地人中就流传着一种说法,北宋时,曾有一位王室后裔来到关山居住,他在关山期间,便将关山按照当时京城的布局、形制来建设,后来,关山人便将这种特殊的布局保留了下来。不过,关山镇始设于明万历五年,这则有关北宋王室后人的传说,究竟是真是假,也便无从考证了。

  除了“三街十巷”、“六大部”之外,关山古镇内最繁华的街道,要算做是“关山正街”了,即城内的东西商业街。另外,还有七条小巷,也很热闹,即冉家巷、东涝池巷、鸡市巷、王家巷、景家巷、西涝池巷、当铺巷(又称房家巷)。关山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于全寿告诉记者,现在关山镇政府所在的文化路,就是以前关山老城里的东西大街,别看这条路现在看起来并不宽阔,但在过去,一直是关山最繁华的大街。

  作为交通枢纽和军事重地的关山镇,在明清时期已成为人口稠密、商贾云集的渭北大镇。到了清末民初时,城内的店铺商行已具备相当的规模。据老人们说,过去,城内的商铺有粟行、花行、布店、肉店、饭店、大车店、醋坊、糖坊、染坊、油坊、当铺、京货铺、杂货铺、木匠铺、中药铺、牲口市、线布市、坐堂诊所等各类店铺几十家。当地人在店铺里可买可换、可欠可赊,十分方便。

  每逢集日,镇子周围几十里外的人都会推车挑担,由四个城门鱼贯而入,有的买卖货物,有的走亲访友,还有的就是为了来看热闹。街道两边空地上,杂耍、说书、曲艺、拉洋片者就地摆摊表演,常常引来一群群的围观者,将街道堵得水泄不通。

  早在解放前,关山的交通运输业就已十分发达。关山东通渭南,渡黄河可达山西;西可抵咸阳,远到甘肃、宁夏;向东南可到潼关;西南通西安;北可到铜川。往来的行商们给关山古镇带来茶叶、煤油、食盐、卷烟、绸缎、洋碱胰子、笔墨纸张、京广杂货、铁锅铁铧、扫帚、山货、煤炭等货物。向外则输出当地的粮棉线布等土特产。从古代起,关山镇的交通线路就非常繁忙。到了1936年,由于陇海铁路直通西安,渭北这条官马大道失去了昔日的重要作用,关山古镇作为官马大道重镇的地位便也逐渐消退。

  精彩的“牛拉蹩鼓”和“跑骡车”

  便利的交通和繁荣的经济,给关山的民间艺术文化也带来了生机。从明代直至今天,关山地区一直是驰名百里之外的文化名镇。它的社火等民间艺术,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其中,最出名的,要数“锣鼓”,“跑骡车”和“牛拉蹩鼓”了。

  过去,关山古镇的“六大部”都有各自独具特色的“锣鼓”。每逢春节和喜庆的日子,都少不了“锣鼓”助兴,尤其到每年腊月二十前后,更是每天鼓声不绝,城内各处“锣鼓”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关山的“锣鼓”都有一定的曲调,如《三英战吕布》《南瓜蔓》《堆子调》等等,节奏明显,铿锵有力,音调激越。

  在众多“锣鼓”中,“跑骡车”是最为惊险刺激的项目了。于克泉老人向我们介绍,跑骡车时,将一面大鼓安置于骡车的中间,击鼓手头戴缨花,飒爽英姿站在鼓旁,执锣钹者围坐四周。由四匹壮骡拉车,骡子佩戴彩缨,脖系串铃。驭手都是精壮后生,他们身着紧衣紧袖,头裹白毛巾,脚蹬轻便靴,手执长鞭,英俊而威武。礼炮鸣过之后,御手鞭扬长空,四批壮骡便奔跑起来。同时,骡车上锣鼓骤起,街边人们也随着欢声雷动。等车行到最热闹的路段,几个头扎白毛巾、身着黑坎肩的年轻后生从人群里窜出,忽地腾身上骡,双手力击骡背,不停地翻腾转身,打着呼哨。四头牲口也随之四蹄腾空,如飞一般。这一惊险刺激的“锣鼓”极受当地人的喜爱。如果遇到几辆骡车比赛,则更是精彩绝伦。

  “牛拉蹩鼓”是清代时派生出来的“锣鼓”项目。它的鼓调与普通锣鼓一样,只是比普通的“锣鼓”更加艺术化。参加“蹩鼓”演出的人员都要化妆,并穿上特制的戏衣,他们往往头扎彩色包头,身着珠光宝气的坎肩,有时还要戴上胡须,同时,打鼓手还身挂串铃,以便在翻舞时,增加音乐感。演奏“蹩鼓”前,要将一面大鼓置于架碌碡的木“卜架” (打碾田禾时安装在石滚上的架子)上,用绳固定好,并由一头牛拉着。演奏时,一边赶牛,一边敲鼓。鼓手在敲鼓的同时,还要将一些简单的武术、舞蹈动作其中,在鼓声极短的停息中,打鼓人要在鼓面上作“鹞子翻身”、“犀牛望月”、“转身包脚”、“鼓上斤斗”等高难度动作。“牛拉蹩鼓”因为花样层出不穷,精彩热闹,深受当地人喜爱。如今,“牛拉蹩鼓”已经成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保护。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可爱的中国”之苗族:小小竹编编织脱贫致富梦
  • “可爱的中国”之柯尔克孜族:这里的人们和猎鹰有个约定
  • 瞰中国|低调的宁夏 美了四季
  • 好森沟:红褐色的怪峰
  • 阿尔山天池:让心静谧的地方
  •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西偏南的赛宗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