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陕西盐道 一条来自陕北定边 一条来自山西

时间:2011-12-27 19:04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山西运城盐湖中,一个200多亩大的盐池内出现了美丽“硝凇”景观。 新华社发
 

  自然界,动物需要寻找咸味的水或土、岩,植物里也含有盐,作为人类的我们,更是一天都不能没有盐。尽管每一个人一天摄入的盐只有几克,不过如果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乘,那么,每一天消耗的食盐量是惊人的。今天,我们不用为吃盐发愁,然而在历史上,“吃盐”有时要颇费周折。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陕西地区的食盐主要来自两个地区,一是定边地区的花马池;另一处则是山西运城的河东盐池。而无论是哪一种盐,都要经过长途的运输才能最终到达陕西各地的人们的餐桌上,“盐道”,便成为承载着巨大经济利益和国计民生的交通动脉。

  古代陕西食盐

  主要来自山西和定边

  如果没有茶、马,没有丝绸、瓷器,我们还能生存下去,但是,如果没有了盐,我们的生活将难于正常继续。

  而自然界的盐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作为历史文化大省的陕西,尤其是古都西安,历史上长期以来都要依赖外盐的输入。这些源源不断输入进来的盐,不仅是人们生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为各地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活跃带来了动力和新鲜的血液,并成为我们文化中的一部分。

  中国盐业历史非常悠久。历史上,通过盐的开采、流通和销售,国家由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税收,商人们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盐,不仅仅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盐的税利收入更是古代官府的重要财源,“天下之赋,盐利居半”。所以,历朝历代都对盐业实行严格的控制,盐业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以至社会文化都具有密切关系。

  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生杨蕊对陕西的盐和盐路颇有研究,她说,据考证,远古时期,黄帝与蚩尤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而引发的那场大战,很有可能就是为了争夺河东盐池(解池、运城盐池)而展开的。远古时期,对盐资源的争夺,往往成了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盐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意识到管理盐的重要性。周代开始设立盐官,《周礼》中记载:“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实行盐专卖,将盐的产出全部收归国有,然后加价卖给百姓,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因此有“我国之盐法滥觞于管子”之说。

  自此直至清末、民国,食盐都由国家严格控制。其中秦汉时期主要实行的是官府专卖制度;唐代中期盐法改革之后,由官府在盐场将收买的盐加价卖给商人,然后由商人转卖至指定各地。唐代以后,经过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中国盐业经营体制又逐渐确定为专商引岸制,由有经营特许权的商人将盐运销到指定地点销售。

  陕西省秦商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商业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刚教授认为,在我国封建社会,对食盐实行划区销售、边岸制度,不得越界贩卖,因此,陕西地区的食盐来源,虽然主要是以山西运城解池潞盐和定边地区的花马池盐为主,不过,随着王朝更迭,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变化。

  从运城到西安

  河东盐“水陆兼程”

  在陕西历史上,蒲城、富平一带的卤泊滩,以及朝邑县的盐池洼等地,虽然生产土盐,但是盐产量都很少,盐质较差,杨蕊介绍说,早在汉宣帝时,当时的莲勺县(今渭南市东北70余里来化镇)便有盐池,纵横十余里。然而这种盐无论是产量和品质都比山西运城解池盐(河东盐、潞盐)差很多。

  所以,历史上,陕西的食盐来源最主要的是山西运城的河东池盐。唐代,河东盐行销陕西已见于记载,唐人柳宗元说:“河东盐‘西出秦陇,南达樊邓,北及燕代,东逾周宋’。”这说明,自中国各盐种划分销界之时,陕西省就已经是河东盐的销区了。

  宋、金、元,陕西都是河东盐的行销区。明时,太祖洪武年间,河东潞盐行销往陕西的西安、汉中、延安、凤翔4府。

  《中国盐业史·地方编》中载,清代陕西仍是河东潞盐销售区。潞盐覆盖西安、同州(今渭南市大荔县)、商州、乾州,年销量2400万斤。

  民国初年,沿用清制,由“河东盐运使公署”管理陕西盐务和税收。盐运销售实行自由贸易制。河东潞盐仍是渭南、西安等地的主要盐源,此外,甘盐和川盐、本地土盐,也有零散商人贩运。

  几千年来,河东解池盐源源不断地运入陕西,它们渡过黄河,走入关中、陕南,甚至陕北,走到祖祖辈辈陕西人的餐桌上。

  杨蕊告诉记者,史籍中记载的河东盐运销陕西省的路线,水陆兼程。如运往长安的路线为:“自运城四十里至赤社(运城市赤社村),二十五里至客头,四十里至东张(运城市临猗县东张镇),十里至夹马口(运城市临猗县夹马口村,黄河对岸是渭南市合阳县黑池镇),五里至黄河口,上船一百里至三河口(潼关),二百九十里至草滩,起旱六十里至长安县。”全程六百里。

  杨蕊说:“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里载,从运城到西安咸宁县,官府限制盐商必须在二十四日内到达。”可见,当时对运盐管理的严格,不仅规定路线,还要在限定日期内到达,不能延误。

  李刚教授则说,从运城到西安,若走水路,必须逆水而上,沿途须有纤夫拉纤,“代价太大”,而据他考证,古时,有一条“东官道”,是山西盐商进入陕西的盐道。李刚教授说:“即从运城过黄河,再经陆路到西安,沿途主要还是靠骆驼来运输,因为骆驼的载重特别大,所以备受行商的青睐。到了民国时期,逐渐有了胶轮车后,驮运才改为车运。”

  河东的潞盐,不仅供应渭南、西安等关中地区,在明清的许多时期,潞盐还是今天陕南商洛、安康地区的官盐。李刚教授说,运往陕南地区的盐,则是从潼关直接取道南下,从洛南进入秦岭,再到商洛地区,最后进入安康。

  “陕南地区的盐运输,主要靠人肩挑背负。”杨蕊说,“不过也不排除水运的可能性。”

  从定边到汉中

  盐道把南北连起来

  除了河东盐,历史上陕西地区的主要食盐还来自定边的花马池。今天的花马池位于陕西定边县城西北12公里,面积有3300平方米。李刚教授说:“陕西最大的盐场,就是定边的花马池。”

  《盐马古道与定边的发展》一书中说,早在秦汉时期,定边盐湖便已产池盐,西汉设盐官对其进行管理。唐代,陕北以及宁夏地区的盐主要销往甘陇河州,解决西北地区人民食用所需,此时,仅花马池每年的盐税,就可兑换粮食15万石。到了明代隆庆年间,延安、鄜州改食花马池盐。明末,凤翔、汉中两府也改食花马池盐。清承明制,花马池盐销巩昌、临洮、河州、清涧、延安、凤翔、汉中等地。嘉庆年间,又将陕西兴安府(今安康)纳入花马池盐销售区域。

  清末随着河东盐销区的逐渐缩小,陕西省食用花马池盐的地方越来越多,包括“延安、汉中、兴安、榆林、绥德、凤翔府、邠州、鄜州等地,年销量达1228万斤。

  李刚教授说,花马池盐一部分供应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草原地区。行走这条商路的主要是陕北商人,他们以盐换马。由盐马交易而形成的道路便被人们称为“盐马古道”。历史上,逐渐形成了“三马路”、“五马路”等共八条通往草原的商路。

  花马池盐还要供应陕西(按照今陕西地区所辖)地区。杨蕊说,陕北地区的食盐来源,主要就是依靠花马池。

  《盐马古道与定边的发展》一书中说,从花马池往榆林运盐的路线被称为“东大道”,路线是从安边到靖边,赴榆林。此外,还有从吴起、志丹到延安的“东南大道”。书中记载,花马池盐运销到榆林,全程530公里,骆驼驮行需要11天左右;到绥德,全程475公里,骆驼驮行9天;到延安,全程525公里,骆驼驮行10天左右。

  除了陕北,花马池还要供应凤翔府、汉中府的食盐。李刚教授为我们描绘出了这条盐道的路线:从定边往南走,翻过牛角梁,到甘肃平凉,再到凤翔。从凤翔到略阳,经栈道到汉中,再从汉中改水路,走汉水到安康。行走这条商道的主要是关中、汉中的商人。“凤翔也有一个盐业公所,陕西本地的盐商多集中于此。”李刚教授说。

  花马池盐的运输工具,主要是骆驼。李刚教授说,当时一连骆驼共有10匹,每年,从凤翔到甘肃去的骆驼就不低于两三千匹。“商人从定边南下时运盐、皮毛,北上时则把我们关中的特产,如棉布、药材等运回去。”杨蕊说,一些文献中记载这些驮盐的牲口为“高脚”,高脚主要就是骆驼、驴,这样能负重的牲口。

  盐道其实就是商道,一条运输道路的产生,很可能与运盐有关,而一旦线路形成,又不仅仅指用来运盐。比如从花马池到陕北、关中、陕南的盐道,还承担着茶叶、布匹、药材、马匹等货物的运输。不过,毋庸置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盐道”上,盐都是最主要的运输品。

  早在春秋战国时,运城河东盐池的盐,便通过一条条盐道被运往四面八方,扩散到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在山西省临晋镇西南30里有城子埒桥,桥通运城“盐车官路”,这说明,有些官路最初也是为运盐所修。隋唐时期,花马池往西南方向的要道被称为“盐庆路”,宋代,又有“灵盐路”。

  李刚教授认为,历史上,由于盐产地很固定,所以盐路一直比较稳定。所以尽管朝代更替,盐道还是沿着它应有的轨迹延伸着。

  地理·百科

  在古代,私盐

  同样不可忽视

  中国古代食盐由国家专卖,由于盐税重,所以产生了大量价格低廉的私盐。私盐指没有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进行生产和销售,特别是没有纳税,而不能为国家提供法定财税收入的盐。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生杨蕊说,私盐有许多种,以陕西地区为例,明清时期,陕西地区的官盐主要是运城河东潞盐和定边花马池盐,所以,蒲城、富平一带出产的土盐便是私盐,土盐因含有硝、碱,味道极为苦涩,一般来说不宜作为食用盐,然而因为价格便宜,商贩常常挑货销售,可以以物换盐,很便利,许多普通百姓还是会买。

  同时,盐的销售也是分片的,比如,西安属于河东盐区,河东潞盐在西安属于官盐,而一旦潞盐销往四川,超出了所辖的片区,也就成私盐。

  而且,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官盐的销售区域也在不断变化。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规定,原先吃河东盐的延安、汉中二府改食花马池盐。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凤翔府属地也改食花马池盐。但是到了清代,花马池盐就成了侵扰河东盐销区的私盐了。

  “总的来说,是否纳税是判断私盐的重要标志。”“中国历史上,盐的划区管理变化很多,比较复杂”。杨蕊说,“而由于官府层层盘剥,制度越细,盘剥越重,清代时,对盐商的各种征税名目就有上百种。”因此,历史上出现“私盐越禁越好卖”的现象便不难理解了。

  看来,在古代,各地盐的来源,以及盐政是非常复杂的,虽然我们平时所说的主要还是官盐,可私盐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地理·链接

  盐从哪儿来

  我们平时吃的食盐主要有四种来源,即海盐、湖盐(池盐)、井盐、岩盐。

  海盐

  从海水里得到的盐,通过把海水引导上来,使水分蒸发而得到。

  湖盐

  集中开采盐湖所得到的盐,也称为池盐。

  井盐

  通过凿井,汲取地表或地下天然卤水制成的盐。

  岩盐

  开采岩盐矿石加工而成的盐。由于岩盐矿床有时与天然卤水盐共存,再加上岩盐开采时,钻井水溶法的问世,所以岩盐和井盐也合称为“井矿盐”,或泛称“矿盐”。

  中国盐产量中,一直以海盐为最多,其次是池盐和井盐。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陕西眉县红河谷森林公园风情
  • 陕西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风光
  • 陕西韩城司马迁祠
  • 大荔县文殊广场风光
  • 陕西富平望湖楼风光
  • 小巧玲珑的法源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