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仁其其格:
让雪山蒙古人更加漂亮
娜仁其其格干的还是如花的事业。她开在肃北县集贸市场的民族服饰加工店制作的蒙古袍、蒙古帽不仅让肃北的雪山蒙古人更加漂亮,还走到了敦煌、兰州甚至更远的地方。
服饰是披在身上的文化,没有文字的历史文献。肃北蒙古人的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辗转于蒙古雪原、天山、青藏高原等地,逐水草而居,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服饰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一道华丽的光芒。
“坐如凤凰蹲、走如轻风捷、站如松树挺”,“只会有人问是谁做的,不会有人问做了多长时间”,“说话要明,针脚要暗”等当地蒙古族俗话中既有做人的追求,本身也蕴含了对服装制作美感、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元代以前卫拉特部人长期狩猎、放牧于叶尼塞河流域等地,即使后来日月山上开始有了茶马互市,丝绸对普通民众还如同传说。肃北蒙古族传统服饰以皮、毡、褐等质地为主,风格粗犷豪放。
粗犷的服饰也有温柔的注脚,那就是肃北蒙古族妇女代代相传的手艺——刺绣。服装有了美丽的纹饰,发辫袋、褡裢、荷包,甚至靴筒绑带等都成了工艺品。
肃北蒙古族服饰在自然和社会的变迁中,不断创新,款式、质地等诸多方面与鄂尔多斯服饰、察哈尔服饰、科尔沁服饰等有着明显的区别,与邻近的青海蒙古族的服饰虽然接近,但在局部装饰、穿戴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
“装束要舒展、干事要爽快。”据娜仁其其格介绍,肃北蒙古族传统服饰以宽长舒展为特色。一般男性传统服饰长度到膝盖,女性传统服饰长至脚面。其中“策格德格”(长坎肩)、“奥格策尔”、“长辫套”、“高顶长缨帽”等独具特色,散发出一种稳重、修长、高雅的气质。
雪山蒙古人的长袍喜好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的镶边装饰,显示了对自由、和谐、幸福的渴望,自然纹样有山丹、杏花、蝴蝶、骆驼、山、水、火、云等;吉祥纹样有福、禄、寿、喜、盘长、宝莲等;还有组合纹样,如盘长纹延伸加卷草的云头纹,植物复叶上加火焰纹等。
蓝色的袍子系红色的腰带、红色的袍子上穿黑棕色的坎肩、绿色的袍子镶红色为主的五彩花边……眼里心里看得最多的是红日、蓝天、绿草、白云,肃北蒙古族传统服饰选用鲜艳纯净的自然色较多,色彩搭配对比鲜明。
服饰艺术在肃北大地静静传承。
娜仁其其格的奶奶才仁扣是色尔腾部落鼎鼎有名的缝纫能手,曾是王爷、部落头人等的专职裁缝。她制作的高顶长缨帽,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后来奶奶双目失明,看不到服饰的图案和纹路,依然能用手摸或用舌头舔探将服饰做得很好。
才仁扣技艺受益于父亲。父亲罗布森达布贺擅长把羊羔的耳朵皮朝外,对称做成美丽的花纹,把皮上的黑棕色斑点等裁剪后堆起来做成精美的长袍、坎肩等。
娜仁其其格妈妈的手也很巧,在打羊毛线、搓绳子等方面有特长,她教育女儿:“做人要从小做起,骏马要从马驹练起。”
9岁时,通过奶奶指点,娜仁其其格给妹妹缝了一件花衣裳。
13岁时,家里分到了一台“蝴蝶”牌手摇缝纫机,娜仁其其格负责给全队的牧民缝制衣服,正式走上了加工制作服装的道路。
1986年在马鬃山镇,娜仁其其格的“民族服装缝纫加工店”开张。
她清楚地看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蒙古族传统服饰又热闹地回归了。娜仁其其格开始向冰紫亚、傲乐琴、阿雅尔布仁、达尔加等有名的传统服饰能手请教原柯鲁克旗各部落传统服饰的裁剪、刺绣、镶边等工艺,系统学习传统民族服饰,挖掘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年前,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服饰被列入民俗类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娜仁其其格作为传承人被申报。
娜仁其其格从事蒙古族服装制作的过程中,也惦记着如何推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她带动着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的姐妹们掌握这门手艺,尝试着引入党河峡谷石窟艺术中的一些装饰元素,还想要综合呈现肃北蒙古族传统服饰民族风情、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