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烽燧 你在思念谁

时间:2013-12-25 08:41来源:新疆都市报 作者:李炜 点击: 载入中...

烽燧

 

  寂寞烽燧

 


  笔者曾经在甘肃境内见到过大大小小的烽燧,尤其是雄伟的嘉峪关城楼,那大气的建筑风格仿佛是在傲视着西域来犯的匈奴,城楼两侧的汉代城墙连着烽燧,一头扎进了祁连山的重山峻岭中。


  寻着古战场的脚印,从巴里坤城外一路数去,竟然多次忘记了数过的烽燧有多少,在经过了每一座烽燧后,不仅看到了关外长城的清晰脉络,还真实地体验到了曾经火光冲天的鏖战场面。


  在烽燧之上,可能还会有意外的惊喜,斑驳的烽燧夯土孔洞中,有时竟可以拨出一枚枚生锈的铜制箭头。这些穿喉的利器终于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后重新晾晒在阳光之下,失去的是夺命的杀气与尖利,但带给我们的却是狼烟下万箭齐飞的遐思。


  “白昼燔之望其烟曰燧,夜晚燃火相告曰烽”,这就是烽燧的定义。烽燧是随着战火“烧”进西域的,尤其是当时作为西域要冲的镇西城(现巴里坤),凸显了它的战略意义。欲进西域必先取镇西,这是历代大将征战西域的首要任务,之后挥师再向纵深推进,当进攻逐渐转入防御阶段时,烽燧的作用便显得举足轻重起来。


  烽燧之间有的相隔几里地,有的距离更长一些,这要依照当时的地理条件而定。一旦敌方兵马来袭,最前沿的烽燧便发出预警信号,白天点燃柴草施放浓烟,夜晚燃放掺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紧接着,这警告信号便会在每座烽燧间依次传递,直至大营获悉敌情。


  很多人对烽燧白天施放的浓烟有一个误区,会认为这烟是燃烧狼粪产生的,因为他们认为狼粪燃烧后产生的烟气很浓。我想,他们是被一个成语带进这个误区的,这个成语就是:狼烟四起。


  其实“狼烟”二字中的“狼”是作为一个形容词出现的,并非真是指狼粪,之所以用“狼”字来修饰这腾空而起的烟,无非是想形容燃起的烟非常之浓。话又说回来,哪里又会有这么多的狼粪用来支撑如此庞大的预警体系呢?而且,没有狼的地方又该怎么办?


  事实也证明了一点,就是点燃一堆狼粪所释放的烟还不如一把半湿的干草来得更浓。

 

 

  由来已久

 


  如今,烽燧已随着时间的远去而淡出了战争的舞台,草原上只剩下一个个被风化的黄褐色土台,有些已经分辨不出烽燧的大概轮廓了。


  不知饥饱的羊群在烽燧下悠闲地吃着杂草,牧羊老人则半倚着烽燧用力地抽着一锅锅的旱烟。在老人眼里,这土堆高台曾经是做什么用的都无所谓,因为它们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毕竟时间相隔得太过久远,在他爷爷的爷爷放牧时,这一排排的土台就已排列在草原上了。


  土堆的土质还算不错,可以用铁铲轻松地挖上几牛车,回家修缮一下漏雨的房顶,或是平整一下自家菜园的田垄。除非是学者和文化人来到此地,否则无人会来考证这高高土台的年代和历史。而对于牧人而言,这都与牧羊无关。


  烽燧从商周时期就已存在了,到了汉朝才逐渐传入西域,那么烽燧是从何时开始出现在巴里坤的呢?


  当任尚和裴岑横刀立马在蒲类海边大破匈奴之时,巴里坤还没有烽燧。后来,在大唐左屯卫将军姜本行取得了对高昌王的战争胜利后,第一座烽燧才真正出现在了草原上。直到清朝大将军岳钟琪平定了准葛尔叛乱,一条以巴里坤为起点的,贯穿整个西域的烽燧报警体系已经形成,从而使中央政府对西域实现了有序可控的烽燧制度。


  到现在,巴里坤县境内共有从唐代到清代遗留下的烽燧有近三十座,每一座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一座也都有自己的一段传奇故事。

 

 

  一场闹剧

 


  一直以严肃着称的烽燧预警方式本是不能儿戏的,可是就有人“挑战极限”.笔者每次来到巴里坤,见到这些战争留下的高耸烽燧时,总会想起一个人来,此人便是周朝之幽王--姬宫湦。敢于为搏美人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代君主,恐怕独周幽王一人吧。


  如不是爱妃褒姒貌美如花,幽王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招来杀身灭国的祸事。


  这褒姒的美貌在《东周列国志》中就有记载: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头挽乌云,指排削玉。这般的美貌着实使幽王昏了头,为了让这个从不以笑容示人的美人一舒笑颜,他不惜赏下千金寻求逗笑褒姒的方法,可没有一种奏效,后来身边的宠臣虢石父献出了一个荒谬之计:点燃烽火,让王妃看看各路诸侯兵马云集的壮观场面,相信她一定会笑颜常开的。结果,烽烟燃起,各路诸侯以为西戎兵马进攻都城,便马不停蹄地前来解围,没想到当诸侯们赶到城下时,却发现城内歌舞升平。众诸侯了解内幕后,愤而收兵,各自打道回府。望着城下的千军万马,褒姒终于露出了微微一笑,幽王欣喜若狂,非但没有反省自己这个荒诞的行为,反而重赏了虢石父。


  真正的悲剧从此拉开序幕。时隔不久,西戎果然来犯,在报警的烽烟燃起之后,竟无一兵一马前来救驾。诸侯们认定这又是一场荒唐的闹剧,都躺在床上看着连天的烽火无动于衷。最终,城池陷落,周幽王惨遭乱箭射死。


  据说美人褒姒在那场闹剧中虽是微微一笑,却是灿烂无比,幽王恐怕没想到,西周就毁在这嫣然一笑中,可能周幽王至死都未瞑目,因为这代价实在太大了。从这以后,历代君侯再也无人敢以烽燧为儿戏。


  总觉得那个为幽王献计的虢石父是西戎的奸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此计堪称经典。

 

 

  曾经重要

 


  烽燧传递军事讯息的同时,也在辅助进行着经济和文化的传播。自张骞一马踏出丝绸之路后,丝路新北道就在这些烽燧的庇佑下渐渐繁忙起来,商贾驼队的来来往往使得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愈加紧密。烽燧上的士兵壮着商人们的胆,烽燧下的泉水润着人畜干裂的唇。于是,茶叶进来了,丝绸进来了。与此同时,文化也随着经济的繁荣在渗透。这条路随着烽燧的排列方向向西舒展着它的包容,一时间,旌旗与丝绸一同在西域草原的风中飘摇。那烽燧一度成为丝绸之路的航标。


  紧接着,西域的乐器随着歌舞传入了中原大地,当然,作为西域特产的草原骏马和美玉也成为了内地人眼中的希罕物。互惠的贸易使丝路新北道呈现空前的繁荣,而烽燧在这个时候则有了它另外一个用途--在无战事发生时,它成为了商人们修整和补充给养的驿站,因为长途贩运最需要的就是水,而每一座烽燧都是依水而建,或泉边,或溪边,或河边。


  丝绸之路带来的佛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和烽燧有关联。唐朝时,是禁止任何人通过边关的烽燧进入西域的,玄奘大师深夜离开长安,偷偷绕过玉门关后,面前就是边关的烽燧了。夜里在烽燧下取水时,玄奘险些被守兵乱箭射死。他的行为在当时被视为偷渡,罪可当诛。玄奘向守烽燧的校尉说明来意之后,兵士们竟然为他准备了充足的干粮和水,将他放出了关外。假想一下,如果玄奘当时死于乱箭,或无法通关而被迫返回长安城,那么后来的佛教历史将会被改写。假如真的是这样,这里的千佛洞不会存在,巴里坤及西域各地的众多庙宇也不会存在。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探访巴里坤唐代烽燧
  • 巴里坤东黑沟金器纠结的西域情结
  • 西域文化 巴里坤岩画
  • 走进皇家粮仓
  • 廒神坐镇巴里坤粮仓
  • 雍正年间修建了镇西府城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