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纪念特刊
用市场机制促进西部大开发
——兰州商学院副院长蔡文浩教授访谈
鑫报:蔡教授,今年是西部大开发实施十周年,作为一个亲历者和研究者,作为一个在兰州生活的经济界资深人士,您肯定有很多的话要说。
蔡文浩:是的,西部大开发是我长期关注的课题,想说的确实很多。历史地看,西部开发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都在实施。只是过去没有这么明确地提出来而已。五十年代的支援大西北,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实质都是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的西部开发。长期以来,我国的西部地区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多为边疆地区;二是多为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三是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四是解放初期旧中国的残余势力较多。为了巩固新兴政权,新中国一开始就实施了西部开发战略。主要方式有,一是屯垦戍边。即以生产建设兵团来充实、稳定西部边防;二是战备物资的生产与储备。西部的许多地区,如甘肃、四川、陕西、贵州等地,地处中国的内陆腹地,山大沟深,远离边境。如果发生战争,离战争前线最远,相对安全。出于战略考虑,从五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都是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地区,仅在兰州就有好几个“共和国长子”。这为西部奠定了现代工业基础。三是西部资源丰富。以甘肃为例,白银、金昌、嘉峪关都是资源型城市,甘肃的铁路线当时是沿这些资源型城市建设的,而不是按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来建设的,可以说是条资源输送线。
当前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54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7%。这次的西部大开发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涉及民族多。在全国56个民族中除黎族、畲族、高山族和赫哲族外,其余52个民族在西部各省区均有分布。二是这次西部大开发并非单纯的经济行为,还具有民族团结、巩固边防的战略目的。三是追求长远战略目标,重在可持续发展。四是从国家投资的重点看,大都集中在基础建设、退耕还林、防沙治沙、保护江河源头、防止环境持续恶化等项目上,而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项目并不多。五是国家在加大投资规模的同时,重在促进西部地区产生内在的发展动力,尤其是要催生市场机制来产生市场推动力。
鑫报:西部大开发战略,早在1999年时国家已经动议,到2000年开始正式实施。那时,改革开放20年,我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那么您觉得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时期,国家会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呢?
蔡文浩:其实实施西部大开发,也是邓小平同志伟大战略构想的一部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共同走向富裕。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从过去的重点突破向整体推进、全面发展转变。
从“一五”计划起,全国人民一直在支援西部建设。真正阶段性停止,实际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时我国的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西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远离消费市场的区位劣势,使西部没有被国家选择为优先发展的地区。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商品经济意识强,加上人口密集度高,离消费市场空间距离短,还有丰富的劳动力,生产要素集聚程度比西部高。为此,国家政策向沿海14个开放城市倾斜。东部沿海地区抓住了历史机遇,驶上了发展快车道,使得东西差距越拉越大。
西部大开发标志着,我国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国力迅速增强,开始有能力整体推进、全面发展了。改革开放初期,限于当时的国力,中央只能扶持深圳、浦东,搞重点突破。而西部大开发就是我国经济建设全面展开的一个标志,此后,我国陆续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农村建设、中部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国家的发展开始全面推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部大开发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的成果反过来又促成了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
鑫报:人们一谈起西部大开发,往往会和美国的西部开发进行比较,您怎么看?
蔡文浩:西部大开发不只是经济大开发,我认为更重要的,一是观念大开发。西部地区,传统的农耕文明、游牧文化的基础深厚,与现代工业文明有较大差距。如果不更新观念,锐意进取,那么国家投资很难产生应有的效果。打一个比方,国家的投资只是发面的酵母,如果温度太低,面是很难发起来的。市场经济的观念就像是发面时的温度。二是社会大开发。西部地区封建等级、宗教法制认同程度很高,不尊重法律、不遵守合同契约,不强调平等,长官意志盛行,权大于法。而西部大开发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开发,这些都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三是生活方式开发,西部地区,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思想很有市场,容易满足,没有开发动力。必须要通过村村通、开公路等,让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精彩,这样人们才有经济大开发的动力。四是教育大开发,西部人口少,人才更少,而开发建设中专业人才要配套。如果没有这几个方面的开发,就不可能做好经济大开发。而在这些方面,西部地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美国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由当地的印第安人或墨西哥人完成的,而是在淘金热的吸引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人口迁徙。这些淘金者主要是从欧州涌入的冒险家,他们具有市场经济的观念、欧洲的生活方式和较好的教育背景,在某种程度上给美国西部输入了欧洲的市场经济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而我们当前西部大开发没有出现外部生产要素的涌入,也没有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量移民,需要在西部内部开展思想大解放,社会大开发的过程。
鑫报:客观来说,西部大开发十年还是取得了很大成效,老百姓也都能感受到这一切,您怎么看这些成绩?
蔡文浩:不可否认,这十年的大开发,西部地区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退耕还林,治水治沙,西部环境恶化得到了有效地遏制;二是广大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提高;三是中心城市的基本建设有了显著改善,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显现。四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讯等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些成效基本上都集中在点上和投资上,系统性的成效还没有显现出来。
经过十年的发展,现在西部大开发面临的困难比起五十年代要大得多。五十年代是计划经济,国家可以通过政策让西部地区的工资收入高于东部地区。据我所知,广大支边人员西迁,除了爱国热情外,高工资因素也是大家来到西部发展的一个诱因,这为西部发展集聚了人才。而西部大开发这十年来,国家给西部地区主要投入的是资金,主要解决了“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在人才上无法给予支持。因为现在劳动力价格由市场来决定,西部地区落后,对高端劳动力的需求少,也无法支付太高的工资,所以不仅无法吸引人才,而且当地人才流失也很严重。所以说,如何用市场机制来促进西部大开发,至今没有解决。一定程度上,我们的西部大开发仍沿用的是计划经济的思路,来指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开发,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
鑫报:作为一项伟大的战略构想,甘肃在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然,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仍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十年,西部大开发仅仅才走完了第一阶段,以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您对甘肃今后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蔡文浩:要谈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两个,一,不客气地说,这十年,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趋于不合理。这是因为,一方面,西部地区交通改善既是件好事,又带来了一些副作用。物流条件改善了,外来商品的进入也更加方便了,西部人的生产生活用品,外来的越来越多,本地生产的越来越少,产业结构越来越低端化,初级品多,制成品少,深加工的、品牌型的更少。二,没有融入到全国市场的的分工体系中去。国家投资助长了一些地区的“等靠要”思想,在一些贫困地区非常明显,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跑部钱进”上,把国家的投资当成了“口粮”,而没有当成“种子”。
产业结构不合理,关键还在于创新能力不足。甘肃缺重大创新型项目。有不少人认为,甘肃可以承接东部传统产业转移,但现实上行不通。因为传统产业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要通过实体转移,这样,企业离消费地越近,其成本就越低,而中国的人口分布,四分之三的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处内陆,传统产业在西部生产,物流成本太大。而且,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也逐渐丧失,一些资源型城市开始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局,寻求转型。未来,西部地区只能发展创新型产业、能源产业,解决光、风资源,利用自己独特的气候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深加工。要考虑发展不受空间限制的产业,如文化产业、金融产业、研发中心等。美国西部地区不少地方的地貌和甘肃差不多,他们硅谷的高科技产业、好莱坞的影视产业、以及旅游休闲产业等都很发达,而这些恰恰也都是不受空间限制和物流成本制约的产业。所以甘肃下一步的发展一定要摸清省情,从自己的空间区位、文化观念、人口素质、干部队伍等现状入手,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