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系列报道之二十四
转战城乡寻梦的赵二柱
赵二柱最近在渭源县很红,他要在甘谷开洋芋专卖店的事情在大半个县城传得沸沸扬扬。其实他的生意去年就开张了,只是开店的黄道吉日选择在下月。
“他爸,饭好了,快来吃。”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的妻子改花一大早就把二柱正月里打的一只野鸡炖上了,看着孩子爸白天黑夜都在操心开店的事,改花只想到从伙食上好好犒劳丈夫。
二柱跳下炕,站在卧室门口伸了伸懒腰,看见上高三补习班的儿子正在厅房(客厅)里玩电脑,他有点生气,这个孩子不爱学习,就爱挖抓电脑、手机、摩托车这些,村子里都有人请他修车了,儿子说再考不上大学就去上个汽修技校,毕业了自己开修理铺。对儿子的选择,二柱并不想多干涉,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他不是那种固执和死脑筋的人,这么多年在城里打工,他也逐渐认同了“行行能出状元”这个理儿。
“甘谷的张家爸(张叔)刚打电话来了,说他给咱店看的开张日子在下月初八,我俩明天一起去看看吧,你顺便也去孩子外奶奶(外婆)家转转。”喝了一口鸡汤,二柱对妻子讲了刚才电话里的事。
二柱说,他观察过,这几年兰州人对定西的洋芋很感兴趣,储冬菜的时候有的人能买一麻袋,他想联合几家多种一点洋芋,直接大量订单销城里。到甘谷开店,是二柱的工友出的主意,因为当地洋芋种植面积也很大,每年农民都是高价拿到的洋芋种,如果二柱在甘谷开个店不仅实惠了当地的农民,更大的优势是市场需求很旺。而且下半年,当渭源的洋芋上市时,甘谷当地的地膜洋芋早就销售一空,洋芋需求空间会很大,他又可以用渭源洋芋来填补市场空缺。
二柱开店的事老父亲一直不同意,二柱知道连高楼都没亲眼见过的父亲是担心自己赔钱,怕他打工积攒下来的血汗钱打了水漂,让眼前的日子又回到以前的一穷二白。
其实二柱也怕穷,他说自己这些年来最怕想起8年前第一次走出大山时的情景。
2002年也就是眼下这个时节,对沿袭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里刨食吃的赵二柱来说,是兴奋而紧张的,兴奋的是同村的健健叫他一起去兰州——那个总被打工回来的同村人挂在嘴边的地方,也是自己在电视里看到过的地方,健健说他的老板要他带回去几个像样的泥水匠,几个月的工钱是地里辛苦一年的收成。而叫二柱紧张的是他活到40多岁,除了跟父亲去过一次岷县外几乎没有出过远门,更别说车水马龙的大城市了。他担心自己一个没文化的农村人吃不开,听说城里上个厕所都要钱哩。二柱的家在渭源县南部的一个小山村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主要种植小麦、大豆、洋芋等,2002年,年人均收入不到600元。
但二柱最终还是在安顿好家里最后一块地里的庄稼后,随着健健去了兰州。“没想到山外的世界那么繁华,看着一辆接一辆的车,我紧张得手心都是汗,不敢往前走。”妻子改花总是忘不掉丈夫这句憨憨的话。
据二柱讲,当年他先是在红山根一家私人修建房子的工地上干运砖、和水泥的活,后来在西固,修建一个地下停车场,再后来……二柱说记不清换过多少个工地。住的是帐篷,吃过干馒头,少盐缺油的菜。
“村里打工的人过年回到家里一个个都收拾得很气派,花钱也很大方,没想到在外竟过得这么难。城里啥都好,就是太吵了,有时候晚上睡在马路边的帐篷里,汽车能把人震醒。”二柱说这是当年拿到近一年的工钱时,他在心里说给自己的一句话,因为当年他也是收拾得风风光光回家过年的。他说最遗憾的是没有去大商场转转,没给改花买件皮夹克,他哪里知道,他手里攥着的工钱恐怕不够买那件亚欧商厦橱窗里漂亮的皮夹克。
“他爸还是挺有心的,看我在家下苦,第一年出去回来时还记得给我买了条围巾。”虽然颜色已不再鲜艳,但改花依然舍不得扔掉那条雪青色围巾。她知道丈夫过年回家来,兜里就揣着不到2000块钱。
在渭源老家,乡亲们都把收麦子比作“虎口夺食”,因为一年的生计问题都要在那几天找到保障,要是老天爷捣乱,一场风或一场雨都有可能让他们颗粒无收。所以,一年的麦收犹如打仗,是各家拼劳力,比运气的过程。往年到麦子黄的时候,二柱都会按时请假回去帮改花,他知道自己在工地上一天挣的二三十块钱与地里的庄稼比起来哪个更金贵,因为在农民眼里粮食远比真金白银实用。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