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耕地很多,郑家堡村基本上是机械化作业。村民张斌告诉记者,因为耕地都是连片成块的,所以都是机械化作业。我们家有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脱玉米机、脱葵花机、打瓜机、旋耕机,去年国家补贴了4000元,我花17000元买了一辆2万多的福田四轮农用车。这些农机具加起来也在7万元左右。村里还有人买了大型联合收割机,除了在本地收割,还开到四川、陕西、宁夏等地赚钱。
“随着种植水平和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资市场潜力无限!”村民祝兆琼说道。祝兆琼表示,如果有机会,他会在本村开办一个农资中心服务部。
农忙时节村里出现“用工荒”
据郑家堡村村委会书记王虎庆介绍,该村出去打零工的人几乎没有,但是有大约70名年轻人长年在宁夏铁厂上班,这些人之所以愿意出去打工,一方面他们的工作都很稳定,另一方面收入比在家里种地高。出去打工的总人数连郑家堡常住人口1896人的零头都不到。如果是打零工就没必要出去,每年农忙时,本村就有打不完的零工。记者了解到,每到农忙时节,郑家堡村的村民非常盼望外面的劳动力来帮他们应付繁重的“农忙”,虽然每年都有渭远、会宁等地的农民来郑家堡打工,但是村里还是会出现以提高伙食待遇来争抢劳动力的场面,“用工荒”也开始困扰农忙时的村民们。
“在我们这里,有打不完的工,只要你有力气!而且工钱当天结算。”村民张斌这样告诉记者。从每年春耕开始到秋收结束,郑家堡村都有用工需求。一般每人每天50元,劳动力吃紧时会涨到每人每天70元左右,有时候谁家的伙食待遇好,劳动力就喜欢到这一家去。
依托农业增加其他增收渠道
朱王堡镇的村民已经初步走上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农业作业模式,村民们的生活条件都在逐步改善,除了工作方式不同外,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已向城市化改变。
郑家堡村这个村早在10年前就用上了自来水,“村村通公路”畅通无阻。至于手机,郑家堡村移动电话拥有量达到了1200部,平均每家都有2部手机。村子里不时有骑着摩托车疾驰而过的男人和女人们的潇洒身影,村民张斌说:“摩托车是村里最普及的交通工具,基本上每家都有两辆。村里也有几户人家买了小轿车。”
在郑家堡村,也不是所有的村民都是单一从事农业劳动。也有地少的村民,依托村子开辟其他增加收入的渠道。比如郑家堡六社的李伯平、段永全、李伯斌三个人就在朱王堡镇开了服装店和日杂店,生意都很红火。现在这三家人都在镇上买了住宅和商铺,搬到镇上去住。但是土地依然没有荒废,每年农忙时,家里的女人守铺面,男人雇人去种地收割。同样是郑家堡村六社的村民,李培虎、李伯明、安福山、安永山这4个人跑起了出租,地里的农活基本上由女人打理,顾不过来就雇人帮忙。而村民祝学年和祝强年弟兄两个都在跑长途运输。
据记者了解,整个郑家堡村大约有10户左右在镇上或者县城买了住房,但是他们都没彻底离开本庄本土,忙完农活就进城了。而这个比例是整个郑家堡村467户农户中非常小的一个群体。
生活方式和城市相差无几
郑家堡村作为甘肃河西地区的一个农业种植区域,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改进了传统的农耕方式,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把工业的生产线作业模式引进到农业作业中,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由此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村民的居住条件改变了。村民们纷纷盖起了砖瓦房,因为宅基地面积比较大,除了改善人住的房子,还盖起了车棚、仓库、畜圈、厕所,很多家庭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在郑家堡村的“大队部”,记者看到了在文化活动中心打乒乓球、在健身器材上锻炼的村民。大家在娱乐的同时,这里也成了信息交流站。次年谁家种什么,基本上在农闲聊天的过程中就定夺好了。今年正月初二,由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娱乐班子敲锣打鼓、唱着当地的小曲小调走街串巷,挨家挨户送祝福。记者还听到,村里有10多户农家装上了宽带,除了平时在网上查阅信息,还和亲朋好友在网上视频拜年。
以前逢年过节,农村比较隆重的年事就是宰杀家禽家畜。但是村民张斌说:“现在这些都太普通了,因为每家每户都养了羊和鸡,什么时候想吃就宰一只,根本不用刻意等到过年。”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