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里人种菜 为城里人开车
——甘肃省榆中县来紫堡乡西坪村调查报告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草逢春”,这句话对榆中县来紫堡乡西坪村来说再合适不过了,该村人均只有三分地,他们利用近城优势,很早就调整了种植结构,紧盯城里人的菜篮子为城里人种蔬菜。因为近城,该村青年男子大多都在兰州跑出租,女青年在城里当服务员。
2月27日记者专门乘车来到该村采访,一路上拉运肥料的车辆穿梭往来,田间地头不时看到忙碌春耕的村民身影。进入西坪村则到处可看到贴着瓷砖的楼房。记者与村书记冯庆海和村民们进行了访谈,详细了解该村的变化,以下是西坪村调查情况。
农业收入好于打工收入
村上小伙当的哥 姑娘从事服务员
1986年以前,西坪村主要以种植粮食和烟叶为主。1986年后开始探索种植蔬菜,上半年主要种植莲花菜,下半年种植红萝卜。结果当年经济效益显著,原来一亩地种植烟叶经济收入600元左右,种植蔬菜后一亩地收入为1500元,比原来效益提高近三倍。村民得到实惠后纷纷改种蔬菜,到1988年全村完全实现产业转变,在丰富城市市民菜篮子的同时,村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进。附近村民看到西坪村种植蔬菜后生活改善了,于是也纷纷仿效种植蔬菜,使榆中蔬菜逐渐打开兰州市场,为以后兰州高原夏菜走向全国奠定了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坪村在带动榆中县发展蔬菜和兰州高原夏菜走向全国,起到了当年安徽省小岗村的示范带头作用。”西坪村书记冯庆海自豪地说道。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西坪村蔬菜品种逐年开始多样化,从原来种植莲花菜,红萝卜发展到西红柿.青笋.韭菜.芹菜等七八个品种,并逐步走向规模化发展路子。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村民住的开始越变越好。2000年之后,西坪村几乎家家户户盖上了楼房。这几年,又出现不少复式楼、小洋楼。
西坪村属榆中县来紫堡乡,自古就人多地少,传统农作物有小麦、烟叶、旱砂瓜等。
西坪村面积约5.5平方公里,海拔1540米,年平均气温9.1℃,有响水子、李家窑、圈湾子等4个自然社,525户、2250人。有周、赵、冯、张、石、李等十多个姓氏。
西坪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解放后担任兰州市文化局局长的赵定久,曾任甘肃省农牧厅厅长的赵伦国,甘肃话剧团表演艺术家赵祖国都是西坪村人。改革开放后,又出现贡马水泥集团董事长魏其祥,兴隆土建有限公司经理周永堂,(公司资产上亿元)等精英人才。
该村2009年农业收入480万元,本村在外务工总收入300万元。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是60%,务工占总收入的比例是40%。
截至2009年该村硬化村社路面5.5公里,拓宽田间道路1.5公里。2004年村内有线电视网接通,2008年村内有大小客运车、出租车25辆,货运车6辆,农用车15辆,三轮摩托车130辆,2009年在此基础上车辆又增加了20%。
利用近城优势发展蔬菜生产
冯书记领记者走进村委会傍边一户人家。这家二层楼房外边贴的是白瓷砖,走进楼内看到装饰时尚。一楼是两个老人居住,屋内收拾得整整齐齐。过道放着一盆硕大的金钱树,二层复式楼上住着魏旭春小俩口,中间是一个40多平方米的会客室,一圈放着几个大沙发。靠北侧是一个连体的铝合金窗户,阳光直射进屋内光线非常好。当的哥的魏旭春一身西装,皮鞋擦得锃亮,和城里小伙子一样精神。他介绍。今天正好连班休息,他是1984年出生的,家里有6口人。奶奶,父母以及他们三口,生活来源有三部分,一是50多岁的父亲在两亩多地里种蔬菜,二是其母亲开了一家杂货店,再就是他跑出租车。“我一月能挣两千多元,但边挣边花了,家里主要还是靠父母挣得钱生活。”魏旭春笑着说道。他认为无论住房还是其他方面,西坪村和城里没有什么区别。而住房面积比城里人还要宽敞,内部装潢也时髦。休息时他和朋友们喝个小酒打个麻将,但他对自己的现状不是太满意,“小时候不懂事,没有好好学习,现在只能开车下苦。我一个同学上了大学,如今人家坐在办公室一月轻轻松松拿3000元。还是学好知识能改变命运,以后我要好好培养我的娃娃,一定让他上大学。”魏旭春认真地对记者说道。
西坪村冯庆海书记介绍,该村利用毗邻兰州市区优势,走出一条种植蔬菜服务城市的发展路子。同时,年轻一代的村民全部出去打工了。村上80后小伙子基本上全是的哥,80%以上出租车是自家购买的,20%开着别人的车,村上的哥闲暇时会拉上家人去市里游玩。
西坪村的姑娘们在城市里主要从事服务行业,“西坪村出外打工人员工作很好找,以饭馆服务员为例。老板无论是从穿戴上还是接人待物上,都喜欢西坪村的姑娘。因为她们不仅有城里人的见识还有农村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可以说集中了城乡优点,而这些都是农村姑娘和城市姑娘无法比拟的。” 西坪村冯书记自豪地介绍道。除了这两项工作外,村上有些年轻人还通过培训掌握了技术(主要是焊工)远赴外省打工,其中包括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这些人能占到村上年轻人10%的比例,他们每年春节初五就出门了。
冯书记坦率地告诉记者,由于西坪村人均仅有3分耕地,因此想做大蔬菜生产很困难。这些年村上主要以市场为导向,紧盯餐馆和市民菜篮子,科学合理种植蔬菜。市场需要什么菜,他们就种什么菜。并且,不断改变蔬菜品种和质量。村上刚开始种蔬菜时仅有莲花菜和红萝卜两个品种,如今发展到水萝卜、油菜、韭黄、韭菜、韭薹、西红柿、青笋、芹菜等十多个品种。村民精耕细作种植多种返季节蔬菜,使得村民在市场销售上占得了先机。如以前莲花菜主要种植的是祁连白雪,刚开始市场销售不错,可后来品种退化,村上及时指导村民改种雪霸,重新在市场上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西坪村莲花菜早种早收,比其他地方菜早上市半个多月,因此,在价格上很有优势。西坪村四社地处黄河以北气温较热,村民种植蔬菜基本以大棚为主,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上市。如今,他们的韭黄在市场上销售非常火爆。菜贩直接开着汽车到地头收购。
紧盯城里人的菜篮子调整菜品
调查后记
蔬菜品牌化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西坪村依靠种植蔬菜和外出打工,使村民生活有了根本性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和外界交流,如今年轻人越来越注重仪表了,追求时髦发型.甚至有的还穿真维斯、欧时立等品牌服装。从外表看他们完全和城市人一样,而实际上男青年天天在城里开车,只是晚上才回家睡觉。而姑娘们当服务员几个月甚至半年才回来一次,他们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遇上过寿等喜庆事情,老人们也会在城里饭馆包几桌款待亲友。
曾经遥不可及的私家车,早已悄然走进村民家中。村上已有几十户人家购买了轿车,其中搞土地开发的老板拥有几辆轿车。现在村上办喜事接亲的车队里,经常看到本村私家车的身影。
西坪村约有10%人在兰州和外地做生意,他们或在县城或在兰州或在做生意的城市买了房子。在兰州买房子的人,每年冬天进城夏天回到村上度夏。而在外省做生意的人春节回家只是履行义务,给先人上个香给家里贴个对联。而有的几年都不回家,村上一位搞土地开发的老板,儿子在国外上学,每年春节他都带着家人去国外旅游。
村上办喜事用本村私家车
通过几天的调查,记者发现该村种植蔬菜的主要是中老年人。由于离城近,白天村上年轻人在城里跑出租,晚上绝大部分回到村上家中。调查发现西坪村部分村民依然存在小农经济意识,他们觉得如今生活比过去好多了,不愿意也不想再把事业搞大。这是束缚该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想经济进一步发展,村民观念还需进一步转变。
记者认为西坪村经济发展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坚持服务城市抓好蔬菜生产,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需求。当然,该村人多地少客观上束缚了经济发展,但可以通过种植提高蔬菜数量和质量,掌握市场动态需求,让农民及时调整蔬菜品种,使村民劳动效益获得最大化。西坪村一位菜商坦诚地告诉记者,村上种植户市场意识不敏锐。生产形不成规模和气势,错失稍纵即逝的市场挣钱机遇。经营蔬菜有极大风险,挣与赔往往有许多不确定性。这位商人经营蔬菜已有5年多时间,本村和其他村大部分蔬菜由他负责销售。但他坦言愿和外地农民打交道,不愿和本村老乡打交道,主要原因就是村民没有敏锐的市场意识。
其次西坪村蔬菜发展不仅要瞄准兰州市场,还要放眼全国市场。如今榆中境内种植蔬菜的产地越来越多,数量也比原来翻了几倍,西坪村蔬菜优势逐渐削弱,再不开辟新的市场将很难有新发展。另外,兰州夏菜在国内已享有一定知名度,但蔬菜品种和质量有待提高。兰州夏菜出自榆中多个地方,同一品种因地理.水质不同质量也会出现差别,但应尽量减少相互之间的差别。西坪村蔬菜在提高蔬菜品种质量的同时,还要帮助附近村一起提高种植水平。只有榆中整体夏菜数量和质量提高,西坪村的蔬菜才能走向更广阔市场。
另外,西坪村要培养更多的蔬菜经销商,这样村民就可以从蔬菜上挣取更多利润。目前村上一两个蔬菜经销商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蔬菜经销商队伍还应吸收80后90后加入。如今网络等媒体高度发达,信息成了生产晴雨表。西坪村年轻人不能把眼睛只盯在跑出租和当服务员上。其实,本村和附近村庄的蔬菜生产大有可为,不少外地人靠榆中蔬菜挣了大钱,土生土长的西坪人应该比他们更具优势,问题是要把这种优势转化为行动,变成市场优势。西坪村年轻人要认清本村和榆中高原夏菜的优势,(而本村还有运输能力)形成蔬菜产、供、销、运一条龙。这样,不但可以把本村经济搞活,同时还会拉动附近村和整个榆中县蔬菜的生产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