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施梓庆 |
大田改大棚 菜农买粮吃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发放镇发放村调查报告
记者 施梓庆
城镇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力,他们不满足在土上的的有限收入,大量流向城市;
村里成立的蔬菜批发市场,开始吸纳村民做运输贩卖蔬菜的生意;
城市房价飞涨,但就有农民在城市中买房……
农村发生在三十年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对武威市凉州区发放镇发放村十组进行了调查。
外出务工
一年就能抱回1.5万元
武威市凉州区发放镇发放村十组 ,地处武威市城郊,距武威市约4公里。全村共有382人,80户人家,村民人均土地面积仅有1.2亩。 2009年全村的经济总收入约282.31万元,其中经济总收入的来源有两大部分:一是靠土地上种的粮食和蔬菜;二是靠塑料大棚种植的蔬菜 ;三是靠养殖业等的收入共156.31万元。而另一部分则是本村在外打工人员的总收入,约120多万元……
长期以来,农户们一直沿袭祖祖辈辈只种植粮食等农作物生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地大中城市、东部沿海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较落后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外出转移。这也使该村村民开始选择让子女们到广州、深圳等地外出务工,以增加家庭收入。
据调查,前几年愿意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在选择就业地点、职业、工资、时间等方面有较大的主观意愿。调查表明,大多数外出务工者将就业地点选择在沿海城市,大多数务工者选择从事建筑业、宾馆餐饮服务业、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纺织业、机械加工等,要求月收入在1800—2500元之间。
通过上述调查得知,随着农村劳动力思想观念的改变、文化程度的提高、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等系列因素的不断优化。近几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新生活、新梦想。算一笔账,按照月收入1800—2500元的水平来看,一个家庭有一个子女外出打工,每年到年底,就可以为家庭带来1.5万元左右的经济收入。
高收入家庭
选择在城市购房
发放镇发放村十组是一个只有80户人家的村庄,目前,全村受过高等教育的有21人,其中16人在大中型城市就业并买房成家。村中越来越多的高收入家庭选择在城市购房。这一现象也促使了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凸现。
施军年今年50多岁,是一个细心的农民,他把自己去年一年种地的收入以及家庭支出都一笔笔记了下来。施军年说,全家一共5口人,2009年,全家靠种植粮食,大棚蔬菜等农副作物,年总收入1.6万多元,除去化肥、种子、农药等,一年的纯收入有1.2万元左右,再减去一年家里的日常生活、医疗、人情来往等各项花销,一年下来,存下的钱并不多。
但相比种地的收入,儿女们在外务工收入要高得多。从2003年开始,儿子在新疆打工,到年底,他都会风光地回到村里,每年为家里“抱”回的收入都在1.5万元左右。通过这几年的积蓄,施军年和儿子打算,再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城里购买一套8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准备过城里人的生活。
看到这种情况,村上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富余家庭,也开始选择让子女们到外地打工挣钱。据调查,还有些已到结婚年龄的打工妹,在外地打工时,都找到了如意郎君,结婚成家,过上了幸福生活。钱袋渐渐鼓起来的农民,他们也不再满足于农村生活,开始选择在城区买房。
大棚种植
蔬菜鼓了村民钱袋
发放村十组由于地处城郊,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保证了蔬菜较高的品质,尤其是反季节蔬菜病虫害少,质量高。目前,这里种植的蔬菜在广州、西安、西宁等地市场上已经打开了销路。
2月12日,离年三十还有一天了,村上大部分人家都进城忙着置办年货,但施善庆和他的妻子却在自家的塑料大棚里忙个不停,夫妇俩正忙着采摘黄瓜、辣椒、西红柿等。记者发现,他家的几个塑料大棚里井然有序地种上了各类瓜果蔬菜。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豆角、西瓜等各类瓜果蔬菜挂满了大棚,且长势喜人,一派丰收的景象。
“真没想到,这些蔬菜大棚竟然成了我家创收益的聚宝盆,看来这几年我种植大棚蔬菜种到点子上啦!”施善庆扳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扣除蔬菜大棚的成本,一年下来,一个塑料蔬菜大棚每年最少可增加1.5万—2万元的收入。另一户村民指着身后望不到尽头的一排排蔬菜大棚说:“搭建日光温室是响应国家和省市有关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政策,节水增收,镇政府还有补偿呢,”据了解,在施善庆一家的带动下,现在村里已经有近70%的农户都搭建了蔬菜大棚,种植辣椒、茄子、西红柿、番瓜、豆角等蔬菜以及西瓜、甜瓜等。
种植大棚蔬菜,使村上更多的农户尝到了甜头。据调查,目前一般性蔬菜已经趋于饱和,但精细特色瓜菜需求量却在不断攀升。近几年,发放村蔬菜不断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重视反季节蔬菜种植,现已经靠高品质创出了好品牌,以好品牌实现了高效益,并为农户们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前几年,种了菜用架子车拉到集市上去卖,也卖不到几个钱,有时候还没人买!现在有了村上的蔬菜批发公司,销售有门路,我们种菜的底气也足了!我们的好日子都是蔬菜公司带来的,真得感谢村里给我们办了这么多好事、实事。”村民施仁庆心里美滋滋地说。据他讲,每年春节一过,一辆辆农用三轮车便驶进乡村的田间地头,过秤、装箱、上车、领钱……当满载着新鲜蔬菜的车辆从村里驶出时,菜农们个个喜笑颜开,心里更是春意暖暖。
据调查,该村由于水土资源较好,种植蔬菜便成为农民的传统。前几年,因为销售渠道不畅,种出来的蔬菜当地消化不了,外地又出不去,经常出现菜贱伤农的问题。近年来,这一问题引起了镇政府的重视。2005年,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依托驰名全国的优美蔬菜品牌良好的区位优势,把围绕服务好农业、农村、农民这一永恒主题作为己任,一个规模较大的武威市凉州区发放镇发放村蔬菜公司正式成立,一下子解决了农户们卖菜难的问题。公司将大批蔬菜运输到全国各地,使村里的蔬菜种植逐步形成了种植——销售一体的产业链,从而打开了销售渠道,大大增加了该村农民的收入。同时,在该村蔬菜基地的辐射和带动下,周边几个村庄的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蔬菜公司的成立,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省了菜农们的物力财力支出,实现了蔬菜生产最大效益和农民利益最大化。”武威市发放镇发放村蔬菜公司总经理施虎庆说。蔬菜批发公司成立后,大量的蔬菜被运往全国各地,不仅销量好,还扩大了影响。目前,蔬菜批发公司在全村及周边各村设点收购或代收代购,极大地方便了菜农卖菜。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全村菜农增加收入100多万元,并吸纳了许多农民工到这里上班,做起了运输贩卖蔬菜的生意。菜农们由衷地夸赞道:“村上的蔬菜批发公司,是给我们农民架起的致富‘金桥梁’。”
“明年过年,我还准备给儿子买台电脑、为家里添置电冰箱、高清电视机等家电,把家里装扮得更时尚。”年三十晚上,说起几年来靠种植粮食、玉米等农作物和大棚蔬菜富起来的施存庆如数家珍。村里大块的土地被改造成了塑料大棚,自家地里种的粮食不够吃,用种植蔬菜卖的钱到集市上买粮,祖祖辈辈靠种粮的生活方式在悄然发生改变。如今,农民也走上了水泥路,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手机,开上了小轿车……过上了好日子,生活和城里人几乎没什么两样!
祖祖辈辈靠种粮的生存方式在悄然改变
整合土地资源
推进村庄合并改造
一方面是农村土地在逐年缩小,农村中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使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已成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多渐渐富起来的农村人向往城市生活,想在城里买房。这些趋势说明,农村“空心化”问题已经显现。
随着农村外出人口的日趋增加,村庄里留下了大量的老人和儿童,整个村子几乎快变成了养老院和托儿所。此外,耕种粮食等农作物的农活基本上交给了大龄的妇女劳动力。她们一年四季基本忙于田间劳作,加上照顾家里老小,基本无暇顾及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无法做到观念更新和技能的训练,因而在农业生产上,投入的劳动力和技术质量不高,久而久之,使得劳动生产率低下。
但无可非议的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分流农村人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进而加速了城镇化建设,也为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是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以及农业自身的承受能力来决定的,转移超出或不足,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消极影响。看来,解决农村出现的“空心化”问题已迫在眉睫,依记者之见,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解放农民思想,不断提高村民素质。
二、加大政府职能,进行村庄建设改造。要拆旧建新,甚至拆新建新,重建新村,或者合并空心村,建中心村。
三、大力促进农村城镇化和集镇城市化。
四、建立农村宅基地的有偿转让制度。把宅基地纳入市场轨道,让闲置的宅基地可以通过市场流转出去,使现有的农村土地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减少因宅基地闲置而造成的土地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