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垃圾袋”装走的是公信力

时间:2014-10-30 10:44来源:大西北网——荆楚网 作者:高婧 点击: 载入中...
  16个人的单位,去年公务接待开支35.65万元,算不算高?去年杭州仅仅买垃圾袋就花了8000多万元,为何未在决算中见到……(10月29日《今日晨报》)
  
  昨天,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了杭州市人大财经委关于2014年部门决算重点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其中,16人的散装水泥办公室一年公务接待开支35万,能监中心三辆车保养费20万,市容中心支付犬类保养费12.5万……在各种亮瞎民众眼球的经费中,最奇葩的恐怕还是城管委“花费8000多万购买垃圾袋”。
  
  8000多万能买多少垃圾袋?即便城市垃圾堆积如山,恐怕也难以用尽如此之多的垃圾袋。显然,8000万的背后存在猫腻,是政府采购部门吃回扣还是官员干部中饱私囊?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三公”消费因缺乏透明度,常常引起公众质疑,官员一旦被贴上“三公”的标签,便再也难以与“腐败”脱钩。公车消费、公费旅游、公款吃喝一度饱受社会诟病,而公开“三公经费”作为一种有效途径,不仅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化的有力推手,也能够让民众对政府开支得到有效监督,加大了民与官之间的互动。从2011年起,公开当年度的“三公经费”预算、决算,已成为常态。
  
  然而,部分地方政府却在“三公”的公开过程中打“擦边球”和“马虎眼”。有的部门使公开“羞答答”,不敢将信息置于政府网站首页,以为绕开关注便能规避风险责难;有的部门敷衍了事,“三公”说明洋洋洒洒一大篇,除把数字改了改以外,文字模板、内容形式都和往年一样;还有的部门超支无法解释,故意不在决算说明中列出预决算之间的差距。其实,这些无非都是“障眼法”,是“掩耳盗铃”的“假把戏”,终究难以逃过群众监督的高倍“显微镜”。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经常把“三公经费”拿出来晒一晒,既有助于防止干部贪腐,也有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增加人民满意度、保障社会稳定。笔者认为,倘若放过今天的“8000万”,明天就会有“一亿”“十亿”甚至“百亿”,相关审查部门一定要将背后真相查个水落石出,还纳税人一本“明白账”。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有信息对称才有彩票公信力
  • 聂树斌案,不能再拖了
  • 不负责任的“官方否认”有损公信力
  • 公信力是政务微博的生命力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