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陇中这方热土已是苦瘠不再、甘味绵长、换了人间

时间:2020-12-21 18:19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记者 孙雅彬 点击: 载入中...
  鑫报/大西北网讯(记者 孙雅彬)  12月22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定西专场,定西市委书记唐晓明,定西市委副书记、市长戴超,围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主题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定西市委书记唐晓明介绍了定西脱贫攻坚的相关情况。
  
  唐晓明介绍说,定西曾以“苦甲天下”而出名,一度被认为是“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地方。摆脱贫困是定西人民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定西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战贫脱贫的奋斗史。国家启动实施“三西”建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定西人民战天斗地、改造山河,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1999年全市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绝对贫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2013年底全市有84.2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31.7%,7个县区均为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属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战略部署,拉开了陇中大地脱贫攻坚的全新大幕。尤其让全市304万人民感动和铭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深情牵挂定西人民,亲临定西看望慰问干部群众,多次听取定西脱贫攻坚情况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给了我们最大的政治支持和精神鼓舞。近八年来,在党中央确定的脱贫攻坚“四梁八柱”框架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具体安排部署下,我们投入最多的时间、最大的精力,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任务、一号工程、头等大事,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把政治责任牢牢记在心里、扛在肩上,全市上下风雨同舟、共克时艰,与时间赛跑,与贫困较量,在全市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展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脱贫大决战。我们健全最严的责任体系、最强的推动机制,推行四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和市级领导联县包乡抓村、考核评价、督导评估等制度,层层签订“军令状”,实行挂牌督战,分区域、分层次、分阶段推动任务落实,构筑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攻坚责任体系。我们调度最好的资源、整合最多的资金,坚持“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调动各方面最优资源向深度贫困聚集,市级财政每年将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0%以上、各县区将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并逐年提高支出占比,累计筹措到位各类扶贫资金279.26亿元,为决战决胜提供了坚强保障。我们选派最优的干部、集中最强的力量,983个各级帮扶单位结对帮扶全市1101个贫困村,选派3320名驻村干部组建1101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动员4.3万名干部结对帮扶全市20.9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单位和贫困村、干部和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我们聚焦最突出的短板、采取最硬核的举措,扎实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自下而上建立问题排查梳理机制,自上而下健全问题整改落实机制,先后组织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化研判具体化落实动态化管理、脱贫攻坚固强补弱“六查六清四提升”“3+1+2”冲刺清零、“四巩固六提升五促进”“全覆盖”问题检视清零和“小分队”集中攻坚等多轮次“歼灭战役”,既解决了点上突出问题,又提升了面上工作质量。到今年年底,全市7个县区整体脱贫摘帽,11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4.2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困扰定西千年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即将得到历史性解决。
  
  在这胜利在望的特殊时刻,怀着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回望八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陇中这方热土已是苦瘠不再、甘味绵长、换了人间。
  
  一是基础条件好了,乡村面貌美了。我们在保证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的基础上,围绕解决教育、医疗、住房、吃水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精准施策、集中攻坚,尽全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全市实现所有贫困家庭适龄学生在家门口有学上,无因贫失学辍学学生。所有行政村都建成了标准化卫生室,配备了乡村医生,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全市改造农村危房21.36万户,有2.09万户9.23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挪穷窝”,农村贫困群众和城里人一样住上了漂亮的砖瓦房或楼房。在引洮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投用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圆了定西人民期盼半个多世纪的“引洮梦”,180万陇中儿女吃上了干净的“洮河水”。同时,我们加大对交通、动力电、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乡镇通了柏油路,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行政村全部接通了动力电和宽带网络。集中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加快农村厕所革命,有力消除了“视觉贫困”现象。像总书记去过的元古堆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甩掉了“烂泥沟”的帽子,还入选了第二届“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
  
  二是增收渠道宽了,群众生活富了。坚持把产业作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源头活水,不断健全牛、羊、菜、果、薯、药、种“7+X”产业全覆盖体系,全面推行“551”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五小工程”等8个新型扶贫业态,累计整合各类资金56.97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如今,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定西,一个个扶贫项目、一座座扶贫车间建成持续发挥效益,中医药、马铃薯、草牧等传统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中蜂养殖和金银花、食用菌、花卉、林果种植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这些顺应政策、顺应时代、顺应发展形成的富民多元产业,不仅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鲜活血液、增强了发展筋骨,还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了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上,给贫困群众带来最大的实惠就是收入增加了、腰包鼓起来了、干劲更足了,全市有75%以上的农户依靠产业有了稳定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3612元增加到2019年的8226元,年均增长14.7%。
  
  三是陇中山川绿了,发展后劲足了。过去,由于自然条件差,定西曾一度陷入越穷越破坏生态的恶性怪圈。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生态扶贫模式,持之以恒抓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力度,过去一些比较干旱的区域降雨明显增加了,一些多年干涸的小河恢复了生机,长期荒秃的大山披上了绿装。特别是我们借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与福州市合作实施的“福州·定西生态扶贫项目”入选全球110个最佳减贫案例。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2.1%,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7.1%,每年通过各类林业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8.1万户,户均增收1500元。
  
  四是群众观念变了,干部作风实了。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阵地作用,积极选树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组织脱贫户与未脱贫户“两户见面会”,不断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贫困群众观念实现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另一方面改变简单送钱送物的帮扶方式,采取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有效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观念革新,推动形成婚丧简办、厚养薄葬、勤俭节约的新风尚,潜移默化地改变贫困群众不良习俗和落后观念。各级帮扶干部扎根脱贫一线日夜奋斗,用心用情用智帮扶,用汗水乃至生命践行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既锻炼了工作本领,又密切了干群关系。特别是疫情期间,我们的帮扶队拉起来就是防疫的“攻坚队”,展现出顽强的战斗力,这支队伍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五是基层党建强了,工作机制活了。坚持以党建促脱贫,重点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促全面规范、以“四抓两整治”促重点提升,全面推行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行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特别是大力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建设,以及村“两委”成员进入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以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促进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以新型经营主体的有效带动促进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的“双进双促”等“党建+”发展模式,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增添了强劲动力。目前,全市共引导村干部和农民党员领办新型经营主体2168个,建立产业型党组织382个、党群共富示范基地262个,带动群众致富43万余人,5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村达到871个、占48%。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站在新的起点上,回望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我们深刻体会到,脱贫攻坚取得今日的成效:
  
  ——最根本的是,得益于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力。党永远是我们的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群众充满深厚感情,对脱贫攻坚始终念兹在兹,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给我们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每当我们工作出现偏差或困惑时,都能在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中找到答案和方法,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示范引领下,激励我们不断克难向前、走向胜利。
  
  ——最关键的是,得益于伟大祖国的制度竞争力。脱贫攻坚的成功,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重视程度之高、投入力度之大、帮扶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尤其是中央加强顶层设计,东西协作、南北互动,构建了大扶贫格局,福州市和全国妇联、国务院扶贫办等7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以及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倾情帮扶,投入真金白银,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最基础的是,得益于全市上下的团结向心力。多年来,定西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和“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定西“三苦”精神,上级与下级,党员与群众,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了合力攻坚拔寨的磅礴力量。特别是广大扶贫干部始终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长期蹲在一线,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些甚至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最管用的是,得益于基层一线的改革创新力。坚持运用改革思维,注重群众首创精神,持续推进扶贫模式创新,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比如,我们与福州市共同开发的定西扶贫惠农资金监管网,成为我们精准发现和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千里眼”“顺风耳”。安定区探索建立了“企业+联合社+贮藏库+合作社+银行+贫困户”的蓝天模式,使得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之间建立了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全市5786户贫困人口(其中安定区3613户)实现了脱贫致富。渭源县田园牧歌养殖专业合作社,探索出的带贫益贫发展模式,被评为“联合国全球减贫案例”,今年10月份渭源县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同时,我们为了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创新推行的“三步六法”(双向预警、联合核查、县级会商,受灾援助、医疗救助、教育资助、困难补助、产业扶助、保险辅助)监测帮扶机制,有效防止了返贫和新增贫困人口。
  
  如今,我们即将一举撕掉“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此时此刻,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新闻媒体界的朋友。八年多来,广大新闻媒体以新闻人的责任和担当,帮助我们宣传定西、推介定西,并监督我们书写好定西脱贫故事,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不竭精神动力。在此,我代表市四大班子及全市人民,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这一届党委政府和这一代人能够亲身参与并见证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实践,每个人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擘画了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但实事求是地讲,定西仍属相对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今后,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抓好巩固拓展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奋力谱写定西发展时代篇章!
  
记者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收入是贫困人口脱贫最核心的指标,产业是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定西市是如何通过发展产业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
  
  定西市委副书记、市长戴超
  
  戴超: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稳定脱贫攻坚的源头活水、治本之策,这是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则,我们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的底线性目标,不断健全完善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衔接、风险防范、品牌打造等多个环节的工作,不断健全各方面的工作机制,拓宽农民脱贫致富的渠道。这些年,我们在四个方面建立健全了产业脱贫的体制、机制和模式:
  
  一是构建“7+X”特色产业脱贫模式。找准产业扶贫基本定位,因村制宜、因户施策,以牛、羊、菜、果、药、薯、种业七大特色产业为主,以小买卖、小作坊、小技能、食用菌、小杂粮、花卉、金银花等产业为补充,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个主导产业,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一个脱贫主业。全市有75%以上的农户依靠发展产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有61.98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种养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二是构建“四跟进”产业发展模式。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带动格局,形成“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产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产业扶贫模式,初步构建起了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人口之间相对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贫困户稳定增加收入。
  
  三是构建“551”产业扶贫模式。第一个“5”,就是构建“特色产业—品质标准—带动主体—营销体系—风险防控”为一体的全产业发展链条,第二个“5”,就是构建“扶持政策—“三变”改革—技术培训—责任体系—基层组织”为一体的全产业保障体系,这个“1”,就是致力打造定西陇货、陇原精品品牌。
  
  四是构建培育发展八个微型扶贫新兴业态模式。针对传统产业扶贫模式见效周期长、技术标准高、管理难度大、环节要求多、产业链条长的实际,积极培育发展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五小”工程、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互联网+”社会扶贫和新疆地区转移就业安置等方面成本低、风险小、投资少、调头快、效果好的八个小微扶贫新业态,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补充,多渠道拓宽群众增收渠道。2013年至2019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612元增加到8226元,年均增长14.7%。根据最近盘点情况看,到2020年,这方面的情况依然保持了良好势头。
  
  科技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定西的脱贫攻坚历来备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面对面作出重要指示,定西市在落实总书记嘱托、加快深度地区攻坚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唐晓明:前面讲到,定西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定西是扶贫开发的肇始地和“三西”扶贫的策源地,历来备受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亲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面对面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2013年2月总书记来到我市渭源县元古堆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视察指导扶贫工作,作出了“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的重要指示和我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殷切嘱托,让全市人民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同时,李克强、汪洋、赵乐际、胡春华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先后来我市视察指导,给全市干部群众极大地激励和鞭策。八年来,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一门心思扑在脱贫攻坚上,尤其是聚焦深度贫困,扎实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大打攻坚战、歼灭战、合围战,取得了积极成效。具体来说:
  
  一是坚持面上统筹梯次推进。针对全市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实际,我们建立了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12个专责工作组,层层签订“军令状”,坚持每月召开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分区域、分层次、分阶段推动任务落实。
  
  二是聚焦重点区域集中攻坚。经过自下而上层层排摸核查,我们确定了4个深度贫困县、34个深度贫困乡镇、557个深度贫困村,划定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分年度制定出台“1+3”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细化年度目标任务,重点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补齐产业就业、教育医疗、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及基础设施等短板。特别是对今年摘帽的通渭县和岷县,在省级领导督战的基础上,分别由我和市长挂牌督战,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蹲点跟进,抽调专门工作组一线促战,“一对一”补短板、强弱项,确保了各项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三是瞄准坚中之坚精准出击。在收官之年,我们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对全市7县区、1829个行政村、84.24万贫困人口和4.95万边缘人口全覆盖开展问题检视清零行动,层层排摸梳理制约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堵点问题,明确攻坚点位,组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和综合业务6个脱贫攻坚小分队,逐个破解清零,坚决有力攻克了最后深度贫困的堡垒。
  
  中国青年报记者现场提问
  
  脱贫人口脱贫标准就是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定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较差,在补齐贫困人口“三保障”短板方面都采取了哪些硬核举措?
  
  戴超:打赢脱贫攻坚战底线性任务就是“两不愁三保障”,我们既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两不愁”的问题,也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三保障”的问题,只有这两个问题同时得到解决,我们才算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这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脱贫攻坚的底线性任务,针对定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差的实际,在“三保障”方面我们竭力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义务教育方面。我们投入资金26.44亿元,实施全面改薄项目4032个,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狠抓控辍保学,建立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等方面的工作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实现所有贫困家庭适龄学生在家门口有学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落实“两免一补”和“营养餐”,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因贫失学辍学的学生。
  
  第二,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我们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的政策,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贫困人口全覆盖,切实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负担。持续落实基本医保倾斜照顾政策,对参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分段补偿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加强乡村医疗机构和队伍建设,逐步消化村医派驻等方面问题,全市1829个行政村都建成了标准化卫生室,配备合格乡村医生211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贫困人口全覆盖。
  
  第三,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我们投入危改补助资金23.94亿元,改造贫困农户危房21.35万户。重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四类重点对象住房进行动态监测,对发现的疑似危房由县级住建部门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认定或委托专业机构鉴定,确保新增危房排查鉴定准确,不错不漏,并严格验收标准,做到改造一户、销档一户;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56亿元,建成集中安置点459个,2.09万户9.23万人已经全部搬迁入住,同步配套建设水、电、路、气、暖、污水管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搬迁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围绕安置点资源禀赋、产业实际和群众意愿,将搬迁产业发展与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充分结合、与当地产业布局充分融合,科学谋划,合理选择产业,确保搬迁群众真正实现“能发展、可致富”。
  
  第四,在安全饮水方面。我们投入资金13.6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69项,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3%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91%以上,全面解决了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现场提问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动员令。脱贫攻坚以来,定西市是如何广泛动员、加大投入、聚力攻坚的?
  
  唐晓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我们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持续创新帮扶方式,加强内联外引力度,统筹调动各级各方面资源组合发力、精准施策,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一是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实施四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落实市级领导联县包乡抓村制度,实现对所有深度贫困乡镇和贫困村由市县领导包抓全覆盖。每年初召开全市脱贫攻坚动员部署会议,分县区召开誓师大会,结合工作推进情况,适时召开重点任务落实推进会议,总结成效、分析形势、部署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天天谋脱贫、人人想脱贫、处处抓脱贫的良好氛围。
  
  二是行业部门履职尽责,紧盯“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加大资金投入,精准落实到村到户政策措施,着力解决脱贫短板和弱项。脱贫攻坚战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79.26亿元。
  
  三是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真帮实扶,落实“单位结对帮扶贫困村、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制度,优化帮扶资源配置,实现单位和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和贫困村、干部和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各级帮扶力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贫困村、贫困户帮办了一大批实事好事。
  
  四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全力支援,福定双方加强联系对接,建立落实“456”东西部扶贫协作模式,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务实协作,协同发展、深度联动的效果更加凸显,助推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福州市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1.22亿元,引进社会捐赠资金及捐物折款4.73亿元。全国妇联、国务院扶贫办等7家中央单位累计落实帮扶资金2.92亿元,采购和直销农产品销售额1亿元,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外力”。
  
  五是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深入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积极开展“中国社会扶贫网+”社会扶贫行动,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干部职工、爱心人士帮扶贫困村、贫困户,有力拓展社会扶贫参与度。
  
  省广电中心记者现场提问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贫困群众要实现长期稳定脱贫,激发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定西是如何推进扶志、扶智,深化精神扶贫的?
  
  戴超:这个问题很好,如果“扶贫不扶志、治贫不治愚”,脱贫攻坚成果是无法持续的,一些脱贫的群众有可能还要走在返贫的边缘或者返贫,一定要坚决避免这样一些问题的发生。这些年,市委、市政府紧盯脱贫攻坚“一号工程”,坚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将富裕“口袋”和富裕“脑袋”紧紧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贫困乡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内生动力活力,进一步激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在基础。这些年,我们坚持以“扶志”“扶智”为核心,制定了《定西市精神扶贫实施方案》,将激发广大群众的内生动力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用制度、机制的方式固定下来,重点实施了堡垒先锋、思想武装、文明创建、智力帮扶、技能提升、健康普及、文化建设、环境美化、关心关爱、模范带动等精神扶贫“十大工程”,构成了多点发力、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前后呼应、聚集合力的精神扶贫良好局面。近三年,我们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先后召开了全市精神扶贫工程岷县现场推进会、全市激发内生动力、决胜脱贫攻坚通渭现场推进会以及全市“激发内生动力、决战脱贫攻坚”调度会,通过观摩学习、交流经验、工作部署,推动全市精神扶贫工作持续发力,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也探索出了一些好经验和好做法,形成了良好的结果。概括起来,我们一以贯之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一以贯之强支部。我们大力实施堡垒先锋工程中,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行动,全面推行“支部融合共建、党群互带共促”模式,采取“一选两聘”模式选聘村干部281名,公开选聘专职村党组织书记584名,推动1561个村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持续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积极发展壮大薄弱村空壳村集体经济,真正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是一以贯之重引导。我们深入探索推行理论宣讲、舆论引导、典型示范、文化涵育、文明实践“五位推进”模式,广泛开展“双百千万”文化惠民小分队行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集中开展移风易俗“六大行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奋力脱贫。
  
  三是一以贯之建机制。我们创新基层网格化治理长效机制,通过开展民意征集行动、建设“道德积美超市”和推行网格管理制度等方式,强化基层民主管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全面开展以“大走访、解民忧、强堡垒”为主要内容的和煦春风行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级民主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实践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做到了全覆盖,制定村规民约和积孝、积俭、积信、积美等评分标准,定期公布红黑榜,评选星级文明户,形成了户户讲文明、人人弃陋习的良好氛围。
  
  四是一以贯之提技能。我们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44.9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2.3万人次,使贫困劳动力拥有了一技之长,拓宽了创业、就业渠道,增加了收入。
  
  五是一以贯之树典型。我们大力实施模范带动工程,举办了全市“激发内生动力、决战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活动、“产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巡回报告活动,先后在市、县区及部分乡镇现场作报告20场,并以视频会议、现场直播等形式扩大覆盖面,全市聆听和观看人数达8万余人,一桩桩鲜活感人的事例、一个个励志奋进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脱贫故事,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精神支撑。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兰海高速定西渭源境内部分路段路面结冰
  • 中国(定西)马铃薯产业指数专家论证会在兰州成功举办
  • 小土豆蝶变展新姿——定西市安定区发展马铃薯产业见闻
  • 定西市安定民俗展——了解陇中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大观园
  • 2020年中国马铃薯大会在定西市安定区隆重拉开帷幕
  • 从救命薯到小康薯的重大变迁——参观薯都博物馆有感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