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元老板垣退助:日本立宪政治的催生者(3)

时间:2012-10-31 11:11来源:书摘 作者:许介鳞 点击: 载入中...

由于爱国社的再兴,日本乃呈现言论集会的黄金时代,各种政社辈出,而演变成如火如荼的国会开设请愿运动,爱国社亦经过几次大会,于1880年3月改称为"国会期成同盟会",公开宣称除非达成开设国会的目的,不论经多少岁月,决不解散此一同盟。板垣并亲自乘马当头阵,到各地方游说,展开热烈的全国国民运动。4月27日,向大政官提出2府28县同志87万多人所签名的国会开设请愿书。

藩阀政府方面,为了扑灭自由民权运动如火燎原的火势,乃于1880年4月5日发布集会条例,加以镇压,禁止政社之间的联络,拘束演说集会的自由,并讲求封锁言论的对策,但板垣等所率领的国会开设请愿运动,激动了日本的六十余州,使政府觉得对于公议舆论的具体化和实现化,亦必须讲求对策,才能安抚民心。于是在1881年10月12日,发布国会开设的大诏说:"将期于明治23年(1890年),召集议员,开设国会以成朕之初志"。

自由党总理

国会开设的大诏,使自由民权的志士欢欣雀跃,以为国会期成同盟会已经达成目的,从而将其解散以树立新政党。1881年10月30日,成立自由党,并公推板垣退助为总理。

自由党的盟约四条。如次板垣退助监修,宇田友猪编纂:《自由党史》,上卷,457458页,五车楼,1910年。。第一条:我党以主张扩充我日本人民之自由,伸张及保全其权利者,相结合组织之。

第二:我党务图增加国家之进步,人民之幸福。

第三:我党相信我日本国民应当同权。

第四:我党相信我日本国之立宪政治为适当。国会开设的大诏,发布不及二旬,板垣就能领导成立了这一大政党"自由党",立刻进行政治活动,可想见当时其声望如何地高。

板垣虽死自由不死

众望所归而出任自由党总理的板垣,为了宣传自由民权主义,南船北马,大事活动。1882年4月6日,在东海道游说的途上,进入岐阜市郊金华山麓,当晚在神道中教院,面对三百多人的恳亲会演讲。当演讲完毕退场,走到玄关之际,有一壮汉大喊"国贼",手持白刃直刺板垣胸部,板垣翻身与之格斗而伤及左颊和右手,幸其门徒追来将凶汉逮捕。板垣的门生,均认为这是政府党所派遣的刺客,并传出当时板垣泰然自若而高唱"板垣虽死,自由不死"的故事。

大喊"国贼"而刺杀板垣的凶汉,是28岁的小学教员相原尚褧,他是爱知县士族出身,喜好内外历史,欣慕文天祥,事亲至为孝顺,立志勤王报国,深信板垣国贼之说不疑。当时,日本全国对板垣的看法,一方面有视其为自由民权的尊者,另一方面有视其为破坏国体的共和党头目,真是毁誉参半。而此刺客,即认为自由民权之徒,都是背君命叛国,急进过激不忠不臣之人,而为日本帝国必须诛戮自由党的贼魁板垣。他给其双亲的遗书上说:"兹者儿勤王之志难遏,而诛国贼板垣退助,然上犯国家大法,下不能孝养双亲,不孝之罪实无以辞。但儿屡次使大人忧劳,有此不孝之子诚不如无。儿涕泣顿首。"

板垣遇刺的消息,是当时日本政界的一大新闻,于是各报争相报道板垣遭难的模样。为了增加新闻报道的效果,各报绘声绘影,加以渲染,其中有一节描写板垣当时睥睨刺客而叫"板垣虽死自由不死"的话。其后,经过反复的传播,此一遇难剧发挥了很高的戏剧效果,"板垣虽死自由不死",就成为日本国内所传诵的名言。但事实的真相,很可能是经过记者润色而成的。有一说谓此一名言并非板垣"睥睨"刺客而叫的,而是板垣倒在病床上时,为制止骚乱的门生而说的。又有一说谓该名言并非板垣亲身叫的,而是侍于其侧的门生内藤鲁一所叫的,内藤以为总理叫出这种话,更能收到宣传的效果。无论如何,"板垣虽死自由不死"就成为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史的名谚鹤见俊辅等:《日本之百年》第9卷,8995页,筑摩书房,1967年。又前引戴季陶:《日本论》,将"板垣死すと自由は死せ"译为"板垣不死自由不死"(42页),此应译为"板垣虽死自由不死"。此错误究是排版的错误还是戴先生的笔误,不得而知,但应更正。

自由板垣遭难的第二天,参议山县有朋即将此事奏上明治天皇,故朝廷就派遣敕使慰问,并传达圣旨,颁赐金三百元。自由党员之中,有人以为刺客是藩阀政府所嗾使,所以敕使的派遣是政府的安抚政策,总理应该坚决谢辞。然而,板垣一闻敕使前来,即从床上抬起痛手正襟危坐,对其党员说:"事达圣闻,皇恩及于微臣,何能谢辞!"这时板垣落泪两行,表示至忠至诚的心意,于是聚集在板垣周围的党员,见其勤王的神态,无言地一个一个走散了。

日本的自由民权运动,可分为"上流的民权说"和"下流的民权说"。板垣退助等主流派,从组织爱国公党时即主张"士族、豪农、豪商" 才有参政权,故属于"上流的民权说"。相对地,大井宪太郎等从当初就主张普选制,全国人民都有参政权,故属于"下流的民权说"。由于自由党的成立,自由民权运动从士族层的政治运动脱皮,加入了豪农和手工业工厂主的阶层,甚至中农或贫农的阶层,而有国民运动的形态。但是不久,板垣等主流派开始与官僚派妥协,而"下流的民权说"也就趋向社会主义运动了。

板垣遇刺的1882年秋季,这位自由党的总理,就传说被政府收买,以政府的资金出国游历西洋,当时自由党党员及舆论,对其出国经费的来源加以责难。板垣不在乎党员们的反对,出国漫游,与当时在欧洲考察宪政的伊藤博文和西园寺公望交换草拟大日本帝国宪法的意见。

这时下流民权论者,在国内发动反政府运动,如福岛事件,高田事件,加波山事件、大阪事件等,不断地兴起打倒藩阀政府的气焰。政府方面也就以谗谤律、集会条例,出版条例,来加强言论集会等自由的取缔和限制,而形成政党受难的时代。板垣从欧洲游历回国后,即倡言解散自由党。板垣在其解党演说上,引用汉朝老将军马援,跨马鞍上盻顾,以示其犹可用的故事,以喻他本人如此尽言论、劳心思、荡尽财产,伤害身体,而未尝屈挠,尚能骑马健在。然而他接着说:"死生无常,旦夕不可测,强健如余者,又何足为赖,人云死而后已,若余不幸而死,乞诸位将我坟墓,湮没于秋草茫茫里。"前引《自由党史》,下卷,287289页。自由党的生命,仅三载即结束,板垣随后渡海归卧故里高知。

拜受伯爵

自由党宣布解散后,自由民权运动并没有消沉,反而日趋激烈,民权各党派即兴起反政府统一运动的趋势。随着民权派的"大同团结运动"的高涨,板垣也就不甘寂寞,于1887年到大阪,参加全国有志者大恳亲会。政府为抑压及分裂此运动,于同年5月9日授伯爵给板垣退助、大隈重信、后藤象二郎、胜安房等维新的功臣。在主倡自由民权的板垣授爵的消息传开以后,旧自由党的人士之间,纷纷发出应该固辞授爵的议论,连《国民之友》杂志的主办人德富苏峰,也发表一篇《授爵谏止》的文章,加以反对。因为贵族制度和主张平民主义或四民平等的自由民权精神相违背。板垣虽然感泣圣恩,但也呈上《辞爵表》。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