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涤钦曾走街串巷宣传抗日 徐悲鸿画《马》相赠

时间:2014-08-12 10:41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徐悲鸿赠送给周涤钦的画作《马》,上有题字“芳草得来且自饱,更须何计慰平生”.这幅珍贵画作现保存在盐城市博物馆。


    说到徐悲鸿,大家都会想到他画的马。在盐城市博物馆里,也珍藏着一幅徐悲鸿画的《马》,这匹“马”是抗战时期,徐悲鸿赠送给好友周涤钦的纪念品。


    盐城人周涤钦笔名“百炸先生”,在9·18事变后,积极宣传抗日,以卖画支持抗日,徐悲鸿还为他在报纸上刊登启事,助他卖画。周涤钦曾写下诸多慷慨激昂的抗日诗文,走街串巷宣传抗日救亡。


    近日,记者在盐城市档案馆查阅到档案资料记载的有关周涤钦经历,见到了周涤钦的嫡孙周小平先生,了解到周涤钦老先生的生平事迹和那幅珍贵画作《马》背后的动人故事。


    周涤钦 1894——1939


    江苏盐城人,“九·一八”事变后,作为教师的周涤钦积极参加当地罢工、罢课等救国活动。1933年,任山东《民国日报》编辑。1935年,回江苏先后在镇江民众教育馆和省广播电台任职。后回家乡,1938年4月,任亭湖中学国文教员。


    1939年投笔从戎,任国民党军队三十六师师部秘书,后因词作“得罪”国民党高官而被特务秘密杀害。


 

热血书生    文人周涤钦,走街串巷宣传抗战

 


    在盐城市档案馆,周涤钦的孙子周小平向扬子晚报记者讲述了爷爷宣传抗战的故事。


    “爷爷家是大户人家,家人供他上学,文化程度很高,他擅长作诗,喜欢画画,是个文人雅士。”周小平说,民国十三年,周涤钦从清江师范毕业后,走上了教育之路。


    周涤钦先在担任秦南小学校长时,为振兴地方群众教育事业,积极破除迷信,做了许多贡献。当时国民党政权刚在盐城地区建立,各方面都很混乱,政府对小学教育事业不重视,学校校舍和教学设备非常简陋。秦南小学当时借用该镇东真武庙,古庙破旧不堪,里面还有很多泥塑像。周涤钦先生任校长后在课余时间发动校里同仁,短短几日将泥塑像全部清除,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之后遭遇恶霸强权时,他又亲自到教育主管部门控诉,全力保住了学校。


    周涤钦先后办过学校、当过报社编辑,还曾在安庆大学做过国画教师;支持过贵池县数百户佃农进行减租斗争,佃农推代表深夜携厚礼相赠,被他婉拒。为这件事,周涤钦还作过一首诗:“解渴生平耻盗泉,荣华过眼付云烟。千金遗产轻如芥,况复劳农血汗钱。”


    在任亭湖中学国文教员时,周涤钦自编抗日救国教材。他撰写过《还我河山》、《民族英雄故事》、《我们的耻辱》、《华侨发展史》等多篇爱国的文章,同时还编写了抨击当局、针砭时弊的大量诗歌。一篇《抗战道情》字字饱含心血,“伸魔手,如中酒,疯狂折我营前柳树,烟尘恶兵军薄,十年春梦,解人雄索,错!错!错。官如旧,民空瘦,泪痕红湿青衫透。仇落题麟阁,乘柎雄好,子孙安托?莫!莫!莫!”


    周涤钦命运坎坷,只身在乱世飘摇,只凭满腔热血和赤子之心,无论工作如何变动,他心系人民心系国家。盐城市档案馆的历史资料中记录了周涤钦宣传抗日救亡的经历,他在日寇轰炸盐城时,走街串巷,自弹自唱《抗战道情》和《弹词》,深得民众喜爱和拥戴。不仅如此,他自幼喜欢作画,画作很受人们的欣赏,义卖画作所得款项悉数捐给国家,以支援抗日救亡事业。


 

莫逆之交    爱国共鸣,徐悲鸿画“马”相赠

 


    周小平告诉记者,正是因为爷爷本身有诗画修养,所以才能与徐悲鸿有诸多共同语言。1931年,周涤钦因为工作变动,外出时在长江大轮船上和徐悲鸿先生相识,两位热血青年共经坎坷之旅,爱国志同道合,一见如故,后经几年的书信来往,结成莫逆之交。


    周涤钦自结识徐悲鸿先生并成为好友后,其诗画造诣更深。1938年两人于长沙重逢,时值周涤钦举办画展义卖,深受徐悲鸿钦佩,并为其作一启事,刊登在长沙报纸上,启事内容是这样的:


    “周涤钦先生富才思,能着作,又精艺事,造诣极深。抗战之初,周先生任职镇江,即以其作品展览出售,获巨资而献国家。今来长沙见战区被难者颠连无告,慨然发宏愿,拟得万金为救济流亡之用。其画已精妙如此,而其仁人之心,与其高贵之艺益为斯世珍重也,不佞钦佩之余,谨为介绍,知吾向富同情心之三楚人士,必能广周恻隐之怀,玉成其志而衷此茕独也。”


    档案资料记载,长沙失守后,周涤钦到广西桂林中学教书,徐悲鸿为避日军暴行,也在桂林居住。在这期间,徐悲鸿特意画《马》一幅送周涤钦,并在画中题写:“芳草得来且自饱,更须何计慰平生”,表达了徐悲鸿先生对周涤钦的关爱和对国事的忧愁。


    记者看到,画中的马儿别具一格,体型瘦长,鼻孔张得很大,腿修长,蹄宽大。马头部常留有一道空白,或施一笔白粉,表现出马头部的高光;马的腹部以软毫笔着墨一笔勾画,弧线粗重,富有弹性,表现出肌肉的力度;马的鬃毛以浓墨渲染;马的尾部通过浓淡、干湿互衬的墨气表现出迎风飘曳的动态美。


    周小平告诉扬子晚报记者,画中马儿低头食草,悠然自得;恰似爷爷于乱世而心中清明,即印证了诗作中的“更须何计慰平生”.“这幅画是徐悲鸿和爷爷深厚友谊的见证。”


 

“马儿”去向    后人400元卖“马”    博物馆收藏至今

 


    档案资料显示,周涤钦1939年投笔从戎,任国民党军队三十六师师部秘书。出于对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激愤,作《民族弹词》。因词中有“孺子何堪作总戎”等句,触动了时任国民革命军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的隐痛,被特务劫持到兴化九里庙秘密杀害。


    周小平告诉记者,爷爷去世后,徐悲鸿相赠的珍贵画作留给了奶奶。当时在爷爷看来,画作珍贵,并非因为名人之画,而是因为知己所赠,况且这幅画中展现的气节,也跟爷爷的性格是基本吻合的,所以爷爷一直珍藏着。


    “当时奶奶都把它放在一个盒子里藏起来,平时都没有人能碰到它。”周小平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奶奶才会将画作拿出来,增添一些过年的喜庆之气。“同时拿出来的,还有爷爷画的画。”


    那么这幅珍贵的画作是怎么到博物馆的呢?周小平告诉记者,文革后期流行“破四旧”,家里珍藏的这幅画很有可能保不住,于是家人便想办法找到了博物馆的人,希望能用什么方式把这幅画藏起来。


    博物馆的一份档案记载了这幅画的来历,作者刘光典称,“一次到盐城县委宣传组(后改宣传部)办事,离开时,宣传组的一位周先生想联系博物馆,因为希望把父亲的一件遗物--徐悲鸿先生画的《马》出手给博物馆。”


    因为刘光典与博物馆的人比较熟,所以周先生想通过他找人沟通一下。之后,刘光典找到博物馆具有鉴赏水平的人,对方表示如果真是徐悲鸿的《马》,那是绝对值得收藏的,于是约定了与周当面洽谈。之后,在双方的协商下,这幅画以400元的价格,转给了博物馆。这个价格相当于当时一个一般干部一年的工资。


    周小平说,其实当时把画卖到博物馆,并不是因为钱,只是想在特殊的历史时代下,保住这幅画。“虽然这幅画现在已经不属于我,但是想看的时候,还可以去博物馆看看,特别是博物馆有良好的条件,画作能够得到安全保管,我们心里也踏实多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徐悲鸿的败诉官司
  • 徐悲鸿状告造假者任仲年败诉
  • 徐悲鸿VS刘海粟两封信引出的世纪恩怨
  • 蒋经国“另一个儿子”邱明山之谜
  • 徐悲鸿三赴上海
  • 两封信引出的世纪恩怨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