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所年轻大学为何接连获诺奖?

时间:2014-12-04 08:01来源:大西北网-羊城晚报 作者:石毓智 点击: 载入中...

中村修二

 

中村修二,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只有短短几十年历史,是一所很新的现代化大学。然而,在最近的十多年中,它竟6获诺贝尔奖。今年诺贝尔奖中的物理奖获得者中村修二就在该校任教


 

 

十多年间连连中大奖的学校

 


    最近,日本科学家再次获得诺贝尔奖成为一时的热点新闻。这是因为,这件新闻有这样一个背景--2001年,日本提出一个科学发展计划:“在今后50年中,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达到30人左右”.在当时,这个计划曾被世界舆论广泛嘲笑。然而,十多年过去了, 13位日本人(包括日裔)接连获得了诺贝尔奖,日本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创造了让人瞩目的“奇迹”.至此,日本获得诺奖的总人数已达22位。


    今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人中村修二,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最近十多年,这间大学也创造了一个“奇迹”:十多年间共有6人获得诺贝尔奖。要知道,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只有六十多年历史,是一所很新的现代化大学。学校的前身是圣巴巴拉州立学院,于1944年加入加州大学系统,现已成为一所研究型的大学,是“公立常春藤”之一,也是美国重要的学术联盟“美国大学联合会”的61所大学之一。


    我曾于1996年到这所大学工作。在大学里,我参加了华裔学者李讷教授主持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前后断断续续工作了四五年。李教授是该校研究生院院长,是大学的第二把手,连任了三届,前后干了十几年,他参与了当时这所大学的“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在跟随李教授工作期间,我有机会较为详细地观察了这所大学的运作。


 

 

让高薪请来的学者静静做了近二十年研究

 


    要办一流的大学,大学的领导必须具有非凡的鉴别人才的眼光。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大学领导不能只把获奖者请来讲学或者短期工作,因为这顶多说明爱才,但识才比爱才更为重要。在这方面,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做得极出色,作为学校领导之一的李讷教授,爱才的热切和鉴别人才的能力,让我非常佩服。


    1997年暑期的一天,我跟李教授一起吃午餐,李教授说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的一位教授,是他中学的同桌同学,有望拿到诺贝尔奖。我当时听了心里就犯嘀咕,李教授是不是在吹牛,诺奖岂能瞎预测的?而且此人还是他的中学同学,怎么会这么巧?当时我根本就不敢相信李老师的话。然而,1998年崔琦拿了诺贝尔奖,他就是李教授所说的那位同学。结果公布后,李教授还让我看了他们俩的中学合影。


    作为该校研究生院院长,李讷教授与这所大学的其他领导共同组织了一个“杰出人才培养计划”,他们一方面大力扶持本校的人才,另一方面在全世界范围内物色人才。这些年该校诺奖获得者,大多是这个计划的成果。我的一个感慨是,要把大学办好,钱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领导要有眼光和胸怀。


    1996年,我在圣巴巴拉时就听李教授说日本的科学家中村修二发明了一种光学技术,具有获取诺贝尔奖的可能,所以大学决定把他挖过来。他和其他大学领导专程到日本跟中村修二谈条件,答应给他建立最好的实验室,并请他来圣巴巴拉考察生活环境。


    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了将近二十年,中村修二不负众望,为该校争得了殊荣。这证明了大学领导的眼光和信念,他们那个时候就知道中村修二发明的价值,而且这么多年来持之以恒地支持他,使得他能一直安心工作到现在。试想一下,如果大学领导急功近利,看几年之内,这个高薪请来的学者不能获奖,就失去了热情而不再支持他,那么这个人就很可能早早就离开了这所大学。


 

 

“挖空心思”去激励科研人员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领导是如何支持科研人员工作的?在李教授手下做科研的时期,我有切身的体会。李教授能在该校连任三届研究生院院长,一直干到70岁退休,这说明他深得大家认可,具有出色的领导才能且富有工作成效。那么,我就以李教授为例,来看看这所大学的领导作风。


    李讷教授祖籍山东,出生于上海,在香港读的中小学,大学到美国就读,最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李教授的太太是犹太人,他的同事也大都是欧美人。在我看来,李教授的思维和行事风格已极为接近美国人了。


    1996年我刚开始跟李教授做科研时,还只是国内一个硕士毕业生,尚没有博士学位。但是,李教授提供给我的研究条件大出我意外,他给了我一个非常宽敞的研究室,第一次带我来看这个房间时,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把这里当做你的家!”


    此外,李教授还给我配备了手提电脑,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手提电脑是很稀缺的,只有少数领导和大老板才能用得起。


    当时我就想,连我这样的小人物都能得到如此好的研究条件,大学是如何对待那些大专家的就可以推想了。


    按理说,李教授是我的老板,给我工作机会,我应该感激不尽了。然而,李教授一点老板的姿态都没有,还从生活上关心我和我的家人。


    平时,李教授常请我到附近上档次的餐馆吃饭谈工作,对我这个穷学生来说,这不仅意味着改善生活,更说明被器重。一天,李教授买了一瓶复合维生素给我,说科研很累,要注意身体。这件事虽然很小,然而让我打心眼里感动。


    在那段时间里,我的太太不幸患上了严重的肾病。李教授不仅帮助我们买了最好的医疗保险,还到我家帮我们做饭,教我如何从营养上护理好太太的身体。


    李教授的举动让我感激异常,我就是在这种感恩心态之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最后取得了连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成绩,不仅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还出了一本专着,在相关的学科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其实,李教授的做法,也是很多美国管理者的管理诀窍,他们往往从情感上打动下属,关心雇员的生活,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要知道,人是一种情感动物,只有在情感上打动他,才能有超水平发挥。

 

学校的教授都富于研究激情

 


    一所大学要人才辈出,必须拥有一支对科学探索富有激情的团队。一个人要做出优秀的成果,也必须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富有激情。如果领导者只是忙于申请课题,弄来经费雇一帮人来干,下属发表研究成果时挂一个名字,这种追名逐利的做法,肯定出不了优秀成果,更难以培养出像获诺贝尔奖这样的杰出人才。


    我接触过不少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教授,他们都钟爱自己的事业,都富于激情,李教授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李教授身为研究生院院长,每日都有很多管理事务,很难找出整块的时间来与学生们交流,那么,我们谈课题进展和学术问题,常常是在路上、车上、电梯里、饭桌上等这些场合。我刚到的第一天,李教授带着我去办各种手续,在办手续的路上,也就把课题任务给我布置了。这不仅是一种效率,也是一种激情。


    一天,一大早我还没有起床,李教授就打来电话,说一个学术问题他昨天想了大半夜,终于找到了答案,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就要跟我交流。李教授作为大学领导和知名学者,没有任何架子,有时就像纯真的小孩那样,在学术上一旦有了什么新想法,就激动不已。


    激情是干好事业的必要条件。苹果公司是当今世界最富于创意的企业,研制出了一款又一款令世界惊艳的产品,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与乔布斯的激情是分不开的。跟李讷教授的领导作风一样,乔布斯想到一个产品的设计方案,经常半夜十二点甚至两三点打电话给下属,而且一谈就没完没了,常常弄得下属的太太都不太高兴了。


 

 

为何美国杰出人才都集中在少数学校?

 


    美国大学很多,然而杰出人才往往集中在少数大学里。这说明,人才培养需要合适的生态环境。那么,什么才是孕育人才的最佳条件呢?这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来理解--


    首先,这个生态环境要有识才爱才的领导、给力的管理机制、精良的实验条件、团队合作的精神、舒适的生活条件等。


    其次,整个大学的学科发展要平衡,因为科学是个系统,相互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就拿诺贝尔科学奖来说吧,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所大学,凡是获得诺贝尔奖多的地方,都是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都有获奖者的。像哈佛、斯坦福这些知名大学,诺奖的每一种奖项,都有一批人获得。日本获奖的22人也是遍布所有奖项的。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也不例外,所获的6个奖中,物理学奖3个,化学奖2个,经济学奖1个,全面开花。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所大学要不断取得诺贝尔奖,还需要有非凡的数学研究水准,因为数学是一切科学探索的工具。由于诺贝尔奖不设数学项目,数学界的最高奖为菲尔兹奖,每4年颁发一次,每次2至4人不等,平均下来一年不到一人。迄今为止,日本有3人获得过菲尔兹奖,诺贝尔奖的大户哈佛大学有3人获得此奖,斯坦福大学有2人获得此奖。无独有偶,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也有1人获得菲尔兹奖。


    上述现象给人一个重要启发,一个国家要在科学技术上强大,能够不断培养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就必须全方位地发展,在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上齐头并进。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即使有人偶尔获得诺奖,也很可能是昙花一现。比如印度、阿根廷等国也曾经获得过一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因为没有建立起强大的科学系统,缺乏培养杰出人才的生态环境,整个国家就无法达到世界一流科技水准。


 

 

学校要有田园的静谧与修道院的单纯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还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分不开。圣巴巴拉是个着名的旅游城市,背靠巍巍青山,面向太平洋。城市没有现代化的高楼,一般楼层都在三层以下,绝大部分是平房。市区沿太平洋蜿蜒而建,大部分住家都在海岸边或者山腰上。最让人称羡的是这里的气候,常年气候如春,舒适宜人。美国前总统里根晚年就住在这里,很多好莱坞明星也在这里购置别墅。


    大学校园就在城市的郊区,周围是大片的自然保护区,校园与太平洋连在一起。人们在校园里散步,常常会不知不觉就走到平阔的沙滩上。


    李教授就跟我说过,当年请日本人中村修二来此工作,他来这里一看,就被这里的环境深深所打动了,说不想走了。


    我在这个大学工作时,见不到校园里有任何的补习班、创收班,一到假期整个校园安静得如偏僻农村,只能见到一些做实验和研究的人。按理说,这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这么好,大学可以想出各种名堂来办创收活动,肯定会吸引世界各地的不少人前来,可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安安静静做自己的事业。


    其实,我去过的几个美国大学都是如此。大学校园很安静,老师也很单纯,平时搞教学,假期做科研。只有这样,大学的质量才能上去。


    尽管已经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充其量也只是很有朝气和活力的大学,还很难说已经跨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尚难以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匹敌(这些大学都拥有几十次获得诺奖的殊荣)。


    由此可知,中国大学要跨入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得接近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这类学校,然后才是哈佛和剑桥等学校,显然,这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知道自己的差距,但不能急躁,一步步地构建培养杰出人才的生态环境,才有可能取得突破。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美国从政者都是啥学历
  • 难解史上犹太人:为何走到哪里都成不受欢迎的人
  • 胡适在美国的最后十年住破烂小公寓
  • 民国时美国大片风行广州
  • 二战美国最倒霉潜艇被自己发出鱼雷射中
  • 美国为何要退还庚子赔款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