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云间部落”的冰雪文化

时间:2013-02-22 11:12来源:天山网  作者:秩名 点击: 载入中...
  2月8日,蛇年新春来临之际,记者来到喀纳斯景区管委会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尽管一路风尘仆仆,当走进白雪世界,一路疲劳顿时烟消云散。在品味古老独特民俗风情的同时,“云间部落”的冰雪文化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冬日的禾木,大地被厚厚的白雪覆盖,积雪最深处可到成人的胸口。那些隐藏在松树林里的白桦、欧洲山杨,被大雪压弯了腰,河水蒸腾着雾气,岸边的白桦树枝头挂满了晶莹的雾凇,村庄后边的松柏黄色的落叶与白雪相映衬。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禾木村时,小村显得格外宁静、清爽。这个只有5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居住着图瓦人和哈萨克族牧民。牧民家小木屋的房顶呈倒V字形,据说这是十月革命后,从俄罗斯逃难来的白俄贵族们教当地人搭建的。村里通往外界的道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走这样的路,再好的车也会陷在雪里动弹不得,而马拉雪橇却像轻舟一样,可自由穿行在林海雪原之中。
 
  2月9日是大年三十。一大早,听说喀纳斯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康剑要率领干部慰问牧民,这是体验图瓦人民俗风情的好机会,记者身穿皮大衣、脚蹬毡筒,头戴狗皮帽,和管委会干部们坐上马拉雪橇出发了。
 
  图瓦人重要的民俗节庆大多都在冬季,说起民俗节庆,首先要数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的点灯节。传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星星出来的时候,正好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圆寂时辰,为纪念先师,后人便将这天作为点灯节。图瓦人的“点灯”用的是自制酥油灯,一个盛满酥油的碗里插着灯捻子,点亮后火苗扑闪扑闪的,像跌落人间的星星。
 
  经过40多分钟的跋涉,马拉雪橇停在密林深处的舒开老人家门口。老牧民舒开今年85岁,因为在村里年龄最大,又德高望重,春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大年三十“砸骨头”仪式将要在他家举行。
 
  砸骨头,图瓦人叫“吉累克”。大年三十下午,家家户户都要提前煮好一块牛后腿大骨,等到日落西山,星星出来后,亲朋好友们先到年龄最大的人家,举行砸骨头仪式——“砸骨吸髓”,为新年祈福。
 
  傍晚时分,大伙儿围坐在一起,品尝着香喷喷的风干马肉和香醇的奶酒,观看着精彩的央视春晚。当月亮挂在夜空时,身着蓝色蒙古长袍的舒开走出木屋合掌吟诵,然后双手向天祈福。此时,一位中年男子从锅里捞起一块热气腾腾的牛骨头,放在肉案上,斧起骨断髓迸,一位妇女将骨髓放入托盘送到众人面前。据说,在年三十晚上吃一块儿骨髓,能保佑一年平安。吃罢骨髓,大伙儿又乘上雪橇到下一家。同汉族人在长辈家吃年夜饭不同,图瓦人的年夜饭是全家出动,在各家各户轮流进行。
 
  从初一起,图瓦人最盛大的“巴依楞”祭祀活动拉开了帷幕。作为乌梁海部落的图瓦人,春节不仅是传统节日,也是他们的竞技日,因为在这期间,他们要举行“男儿三艺”活动,即射箭、摔跤、赛马。
 
  射箭比赛在禾木村摆开战场。第一场是禾木村与喀纳斯村对垒,每个村派出了30人,每人都是射箭的好手。只见箭场中间央“呼拉克”(牛皮箭靶)摆成一排,只要箭手一箭能把“呼拉克”击出射箭场外,就算赢一局。
 
  图瓦人用的弓箭长约3米,由富有韧性的桦木或松木制成,为了能把“呼拉克”射出场外,箭头设计成圆柱形,这样击打牛皮箭靶会更有力。
 
  现场观看图瓦人射箭比赛别有一番情趣,每当一箭射出,就有两名图瓦人快速冲上前用哈达来回扫“呼拉克”,当一箭没射中时,队友就上前跪拜,并捧一把雪轻轻放在“呼拉克” 代表上, “呼拉克”受到祈福,此时队员们立刻信心百倍,第二箭准能将“呼拉克”射出箭场。
 
  第一场比赛禾木队胜出,村民们把箭手抛向空中,随后就是一片欢呼声。
 
  驾着马拉雪橇奔向幸福
 
  下一站观看古老滑雪板狩猎比赛,但还要走七八公里的雪路。牧民努尔兰主动当起了“司机”,只见他扬起长鞭,马拉雪橇轻盈地穿梭在茫茫林海中,一路马蹄,一路嘶鸣,一路快乐。 (责任编辑:鑫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