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兰州八大关切之八
农超对接:让农民有自信的微笑
记者 张学江
报告摘要
加快“三农”改革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工作为平台,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和重点工作: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推进“农超对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扶持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及深加工产业。抓好五个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扩大富硒高原夏菜等特色农业种植规模,新增设施农业面积6000亩。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扶持壮大20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大户,农产品市场化率达到70%以上。百合、玫瑰、瓜类等特色作物产量突破20万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45亿元。
关注指数
★★★★☆
关注理由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三农”的表述虽然区区几百字,但能看出这一届政府对农村工作的切实关注。在城乡一体化的当今,如何实现农业产业化,依托城市的优势发展现代大农业,毫无疑问,“农超对接”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
目前,甘肃拥有中国五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西北最大物流中心、甘肃最大冷库群、高原夏菜种植基地的实力——如何借这些发力,已被政府提上议事日程。“农超对接”是农副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趋势,更是中国农民融入市场经济一大进步。
关键词:试点
2008年,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8〕487号),旨在探索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推行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供应链模式,引导大型连锁超市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对接(简称“农超对接”),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企业与自主品牌,保障城乡居民商品供应和食品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甘肃有幸被列为“农超对接”试点省份之—。
“国扶47条”第21条也指出,要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积极发展油橄榄、核桃、花椒、食用百合、苦水玫瑰、黄花菜、鲑鳟鱼等地方特色产品。目前兰州相关产业正稳步发展,而随着“国扶47条”的出台,这对今后这些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政策性支持,对于兰州市农牧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如何借政策东风,发展特色农产业,农超对接试点正为甘肃农副产品带来福祉。
关键词:优势
早在几年前,甘肃就被列为中国5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甘肃目前已形成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河、渭河和徽成盆地五大蔬菜优势产区。更重要的是,甘肃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蔬菜即兰州高原夏菜,高原夏菜利用海拔差异大、地形及气候多样的特点,种植种类多样的蔬菜,每年为国内市场提供20多个种类和200多个品种,同时,兰州高原夏菜具有良好的上市档期。可从每年5月下旬到10月初持续供应,对东南沿海地区蔬菜市场淡季供应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同时,还出口新加坡、加拿大、日本等国和港、澳地区。目前已建成榆中苑川河流域等五个大规模无公害外销产业基地、二阴地区绿色蔬菜基地及秦王川等5个设施生产示范基地,形成了以定远为中心的冷链集散中心,实行“子母商标”管理,采用“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的管理模式。近几年来,兰州市分管副市长亲自挂帅,农业部门组织大量人力,不畏酷暑严寒到外地召开推介会,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30个大中城市开展了50多场(次)形式多样的推介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优势还在于,目前,我们拥有甘肃省规模最大,数量最多最集中的蔬菜冷库群——榆中定远目前有14个冷库,库容量达到7.5万吨,年外销达到8亿公斤。因此,在配货方面相当有优势,一车平常可以配20多样菜,本地没有的,可以从武威、天水、定西甚至青海等外地调集来,配好后再发往外地销售。这些冷库也是兰州菜贩子的蔬菜供应处,同时,也是西北最大的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大型产销物流基地。2010年仅兰州市蔬菜总产量就达到了190万吨,其中近一半实现了外销。
关键词:优势
地处西北的甘肃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被列为试点城市,无疑将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农副产品商品化进程。去年3月,甘肃省政府根据中央精神,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至2012年全省“农超对接”试点企业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比例要达到50%以上,并建成从产地到零售终端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意见》中设想,使全省“农超对接”试点期其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生产资料统—购买率达到80%,商标注册率达到90%,经营生鲜农产品的示范社参与“农超对接”达50%以上。经过近一年的试水证明,这种对接模式在兰州还将困难重重,任务艰巨。
实际上,实现农超对接目前亟需解决四大问题。第一、政府应该大力投入,宣传和扶持并行。首先要让农户、超市都了解这种新模式的好处。并根据现实情况调研,制定一系列制度,确保农户和超市利益。第二、专业合作社不给力。以专业合作社为单位,给予农户技术指导,实现种苗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种植,承担精心筛选、包装和配送任务。目前兰州有农民合作社近400家,但实现“农超对接”的只有两家,而且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能否继续实现“农超对接”,目前很难预料。合作社是由5个以上的农户自己入股,自由资金有限,加之没有抵押物贷款困难,融资的能力有限。尽管合作社有着能和超市常年打交道的优势,但由于资金有限,供货呈季节性,加之刚起步的合作社管理混乱,发展无序,这也成当下农超对接的掣肘。因此,政府应制定一系列制度并为合作社融资提供平台。第三、强化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比如可根据气候地理条件以几个乡镇或片区实行区域规模化发展特色菜品(四季分明)。高原夏菜尽管已是兰州又一名片,但目前包括蔬菜在内的一系列农产品还基本呈分散种植,即停留在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上。没有达到规模化种植,更谈不上产业化生产。在设施农业投入方面,相比全国其他省份微不足道,兰州设施农业每亩只有1000元左右,宁夏是每亩5000元。值得忧虑的是,本地的蔬菜种植能手、新品种的领路人目前也正面临着孔雀东南飞的危机。设施农业投入不够,反季节蔬菜无法供应,这就是超市所担心的供货保障——市场对反季节性蔬菜有大量需求,供应方菜农却无法满足。兰州本地菜大多都卖的是季节性,反季节蔬菜太少。第四、超市门槛高,回笼资金无法保障,这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像酒水以及一些品牌商品进驻超市都有类似潜规则。如何化解这些矛盾,还须政府斡旋牵线。
关键词:优势
2007年,家乐福已经在成都市金堂、龙泉、双流、彭州、崇州等地建立了“直采基地”。2008年8月,家乐福广东食品采购中心与贵州省纳雍县长沟蔬菜专业合作社、广东省东莞市润丰蔬菜专业合作社、广西南宁市壮家田园水果专业合作社、广东省廉江市良垌日升荔枝合作社代表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在广东启动“农民直供采购模式”。无疑,在“农超对接”的试点上,家乐福的先进做法正体现了跨国零售商整体性的智慧支持和思维变革的实力。
在国内,我们也不妨借鉴外省市先进做法。2009年,海南省印发《2009年农超对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试点“农超对接”项目并经验收合格的,每个项目原则上按200万元的标准予以支持。在江西,省市职能部门领导邀请大型超市负责人组成“农超对接”考察团前往蔬菜基地考察,了解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销售等情况,并组织开展“农超对接”洽谈会。早在2009年,山东省青州市政府第十八次常务会议就青州市供销合作社瓜菜直供北京超市对接工作专门研究,并提出分别从政策、资金、配货市场建设、以及工商税务各方面给予支持。山东“寿光蔬菜”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寿光目前拥有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寿光蔬菜不仅品牌化,而且规模化、产业化,蔬菜产业公司化、企业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园区,由当地蔬菜龙头企业投资建设,集种苗、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有机蔬菜种植等于一体,菜农可集中在园区内种植大棚,更有利于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更严格地保证绿色有机蔬菜质量,届时产品可直接供应大城市超市、市场。同时,还将引起资金包扩外资,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而一年一届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更使寿光完成了一个从区域性蔬菜产地到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蔬菜产地市场的大跨越……
同样,甘肃农副产品的未来不可限量,如何真正做大做强还需政府从中推动。这几年,省市领导也积极走出家门推销蔬菜。在抓好外地市场的同时,首先本地市场不能丢掉。甘肃应该在菜上下功夫,做足菜文章,大力扶持并规范化经营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原本属于生产的起点,现在开始担负流通的起点,而超市原本属于流通的终点,现在也开始接触生产的终点。变化已然开始了。随着“农超对接”这条“鲶鱼”的成长,我们听到越发良性的“农田”起点与“餐桌”终点的对话。在兰州,有一个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组织兰州农产品产销协会,起步有好几年了,建议类似的组织能够在政府的支持下,提高整合能力,利用冷库优势,在做大外地市场的同时做强本地市场。农超对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更是未来趋势。“农超对接”是中国农民融入市场经济,农副产品与市场接轨的一大进步。农超对接考验的不仅是制度,也是政府以及企业、农民的市场化思维,农超对接的实质归根结底是观念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