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还组织运销大户和种田能手成立了大葱蒜苗产销协会,发展经纪人20多个,每年联系外销2200多车,销售旺季,一天要外销80车。为了解决每到销售季节货车只能停靠在姚朱公路上,经常造成交通堵塞的难题,村委会集资8万元建成了占地7.8亩的蒜苗大葱专业市场、修建交易摊点30多个。据统计,市场建成后,专门从事剥葱皮进行粗加工达100多人,剥葱年收入合计达40万左右;装车工30多人,年收入可达40万。仅此两项农民可以增加收入80万元。
“近几年,我们村真的发展很快,但如果将蔬菜种植业按照现代农业的种植、营销模式做大,农民的财富会更多,虽然村里已经有了产销协会,但是真正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出来,仅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中介组织而已,无论是在技术指导还是信息服务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假如说农民的大葱以每斤8毛钱的价格通过协会卖给外地客商,外地客商几经倒手以一两元甚至更高的价格卖到城里人手中,真正更多的钱让中间商赚了。产业化是未来农业生产的必须之路,雒家村的蔬菜种植虽然已经有了规模,但规模的效应、产业的价值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这一点应该是未来的必修课。”雒家村一位已经成功跳出农门的人士如此说道。
外出务工流回流
就近赚钱
说来也怪,一般农村外出务工的都是家里的强劳力,而据记者走访了解,雒家村外出务工的人群却以妇女居多,打工目的地也是广州等发达城市的小生产加工企业。不过随着一批批初高中毕业的“80后”和“90后”的增多,这部分有知识的人群也渐成外出务工人员主力。
三年没有回家过年的“80后”雒丽梅自初中毕业就一直在广州一家纺织企业务工,她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不愿意待在家乡,就是觉得在大城市赚钱的机会更多,尤其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许多务工的人返乡了,而像她这样坚持下来并已掌握了一定实用技术的年轻工人,非常吃香。今年回家过年,老板预支了一个月的工资作为希望她继续回去的“心意”。“在那边,厂子里订单多的话,一个月吃住全创掉可以拿到近3000元,比在家种地好多了。”
当记者问到眼瞅着自己的家乡一天比一天富裕,她就没有想过回乡发展这个问题时,小雒淡淡地一笑,说道:“现在的人都向往大城市,谁还愿意回农村啊,我再奋斗几年,攒了钱自己干点啥买卖,反正我也没地,种菜的苦我吃不了。和我一起出去的人几乎都是这想法。”
据记者了解,目前,雒家村常年在外务工的人员大致占全村人口的20%,但是近几年,务工流回流的现象较为突出,尤其在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村返乡务工人员超过了500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90%。为了确保返乡务工人员再就业,经镇、村两级组织征求群众意见,将村上灾后重建的工程全部承包给了本村的10多个工程队,并将170多名有技术、身体强壮的返乡务工人员安排在了工地上,现在务工人员中最多一家有4至5人,按照平均一天一人50元计算,一个月就能挣上7000元。同时,鼓励返乡务工人员到本村的砖厂、沙场打工,共解决返乡务工人员80多人,预计年创收入140多万元。同时,还依靠本村大葱、蒜苗协会,解决有技术的20多名返乡务工人员搞运销。
据雒福田说,每到农忙季节,尤其是五月份收洋芋和九十月份收葱蒜苗的时候,雒家村就会变成人力资源市场,来自附近山区的农民都会在这里等待雇主请他们帮忙干活,像去年蒜苗价格好的时候,人工费用也飞涨,连捡拾蒜苗的女工一天都要三十元的工价。但为了抢行情,雒家村的人一般不会省下这个费用。同样,农闲了,村子里的劳力就去附近修路或者盖楼的工程队打零工。
全省“文明村”的枝枝叶叶
教育可以改变贫穷,雒家村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
“建一座新小学,让我们的孩子们也能像城里的娃一样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学习”。这是2004年前,雒家村村民的共同心声。雒家村原来的小学有8个教室,全是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土木结构房子,经过多年来的风残雨蚀,都成了危房。
2004年春节刚过,拿着省石油公司资助的20万元、县上争取来项目资金30万元,动员村民捐的10万元以及其他自筹资金86万元,雒家村新的教学大楼破土开建,不到半年时间,一幢漂亮的三层教学楼拔地而起。随后,又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修建教师宿舍、厕所,硬化校园。为了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村委会决定:每考入二中一个学生,就给任课老师奖励50元,在全村形成了重教兴学的浓郁氛围,连附近村的学生也慕名来到雒家村小学上学。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