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粮到种药 从农民到商人
渭源县上湾乡杨家寺村大湾社调查报告
记者 吴永隆
“我打工时只想着攒钱盖房,儿子一打工就买手机。”“我打工时省吃俭用,工资全部攒着,可儿子一打工就完全吃住在城市,将所挣的钱完全花在城市。”……渭源县上湾乡杨家寺村大湾社村民白发锦在对比与儿子的打工经历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在今天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同时在白发锦所在的村及周边地区,所谓“粮食作物不宜多种,够吃就行,当归、洋芋、油菜等经济作物一定多种,经济实惠。”的观念已经成为村民们新的务农观。
从解脱农业生产到经商之路
上湾乡位于渭源县西部,南北长16公里,东西宽13公里,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全乡耕地38445亩,辖11个行政村,109个村民小组,4929户2万余人。该乡地处漫坝河河谷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漫坝河由南向北流经12公里,与临洮接壤。最高海拔(马脊山梁)2632米,最低海拔(文家坪)2060米。大部分村社属二阴区川谷地带,气候温和,河谷川道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耕地连片,属红黑土类,生产条件较好。
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性质决定了当地独特的农作物种植,冬小麦的种植使农户粮食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当归、党参、马铃薯、胡麻、油菜等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逐渐成为村民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村的发展,农村居民在摆脱传统耕作方式的同时,逐渐围绕城市生存,不断将耕种的经济作物以商品的形式转换为金钱,而随着当地药材、马铃薯等特色产业的规模化,一些加工生产企业逐渐兴盛并形成“气候”。“全村有550户2300人,如今有近200人从事药材、马铃薯收购加工工作。”杨家寺村村委会主任方会军说,随着近年来药材价格的逐渐看好和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药材已经成为当地农村主要的经济来源,全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务工经商等,农业收入人均1000元,其他收入人均接近1000元。
从“一亩三分地”到永久定居他乡
早在15年前,家住大湾社的善德义背井离乡,只身一人去白银市靖远县某煤业公司打工,在淘得人生第一桶金后。善德义将在家务农的妻子和两个儿女都迁入自己的打工地,家中6亩地全部交给兄长料理,每年收回500多元的费用。在其家先前居住的院落里,丛生的杂草和零落的墙皮似乎在诉说着“寂寞”。“儿子已经有了正式工作,女儿今年考大学,家中月收入超过5000元,在白银平川区新购买的商品房即将入住。”谈及如今的生活,年过半百的善德义神情中洋溢着无限幸福和踏实。
3年前,家住东沟社的窦艳霞初中毕业后,就来到兰州打工,在西关十字某商城从事服装生意,由于工作忙碌,即便是过年她也没能回家。“艳霞今年工作忙,没有回来,孩子在外面打拼得越来越好,我很放心的。”当记者见到其父亲窦生荣时,这位教书育人的长者神情中虽流露出几分遗憾,但从其眼神中,记者更多地读出了满足与欣慰,这种满足与欣慰,来自女儿走出大山,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更来自一位伟大父亲对女儿无限的包容与理解。“希望孩子将来更加有出息,将来在城市安家落户。”谈及女儿的未来,窦生荣镇定地说。
脱离农村 追逐“城市梦”
劳务输出对农民来说,带回来的不仅是财富,更重要的是带回来了先进技术和现代文明。“过去出门,蛇皮袋里装被子;如今回来,旅行包里装票子。”这句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新潮语,逐渐在大湾社流行开来,在该村46户203名人口中,有20多名青壮年在外打工,他们着装大多亮丽多彩,行包越背越小,大都拿着手机,听着MP3,形象变得越来越美了,改变了过去农民工特有的外在形象。如今,务工大军趋向年轻化,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力军。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文化、懂技术、年纪轻的“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并成为劳务输出的主力军。而他们出来工作的目的,不仅是赚钱,还想长见识、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
“我每个月收入大概1500元左右,基本上都‘月光光’,基本都花在逛街、唱歌、上网等方面,有时会给自己或家人买东西。我不存钱,生活要享受,要对自己好些,存钱存不了快乐。”小龙是大湾社典型的90后务工青年,谈及自己的打工经历,他不假思索地说。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