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兵镇西北的上将胡宗南(12)

时间:2014-04-02 08:40来源:中国西北历史网站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会议结束的那天晚上,蒋介石又召集胡宗南等嫡系亲信将领举行了一次小型秘密会议,专门研究防范与对付中共力量的迅速发展。蒋介石对胡宗南等说:“我们和日本人打了一年多的仗,中央的部队牺牲是这样大,但是共产党却利用了这个机会,大大扩充势力。它们的军事力量,不仅控制了山西的大部分地区,而且发展到了河北、山东、河南、安徽、苏北等地;他们政治的渗入更是厉害,在我们控制的地区里,也是大力发展组织,大量吸收青年到陕北去。这样下去,我们不是亡于日本帝国主义,而是会亡于共产党。”同上。蒋介石要求胡宗南驻防关中,不仅防范日军西犯,还要防堵中共力量在西北的发展。


  在武功会议上,决定重新划分战区,减少部队指挥级数。蒋介石下令,撤销委员长西安行营,改设委员长天水行营(先暂驻西安),以原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为行营主任。天水行营名义上下辖河南的第一战区(卫立煌继任司令长官)、山西的第二战区(阎锡山司令长官)、兰州的第八战区(朱绍良继任司令长官)和在西安新设的第十战区(由原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为第十战区司令长官),以及冀察战区、苏鲁战区共六个战区,但实际上有名无实,各战区都由军委会直接指挥。胡宗南部隶属蒋鼎文的第十战区。


  武功会议决定,在军队编制中撤销军团与旅两级指挥机构。胡宗南的第十七军团扩编为第三十四集团军。蒋介石原意提拔胡宗南为该集团军总司令,因胡宗南资历尚浅,战功不高,新近又因信阳事件遭受李宗仁控告,恐遭非议,就接受何应钦的建议,以第十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名义上兼任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而以胡宗南任副总司令兼代行总司令职权宋希濂:《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页此项任命在1939年1月14日公开发布。


  果然,在武功会议上,胡宗南不仅未因擅自撤离信阳事件受到处分,反而得到提拔重用。


  过了仅半年,到1939年8月4日,胡宗南就被蒋介石正式任命为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蒋鼎文不再兼职。


  这年胡宗南虚龄44岁。


  胡宗南又成为黄埔毕业生中担任集团军总司令的第一人,成为关中乃至西北地区拥有最高军职的带兵将领。其直接控制与归其督训、节制的部队,除有第三十四集团军建制下的第一军(军长陶峙岳)、第十六军(军长董钊)、第九十军(军长李文),另还有第七十六军(军长李铁军)、第四十二军(军长杨德亮)、第七十一军(军长宋希濂)、第二十七军(军长范汉杰)、第十二军(军长刘元瑭,为川军刘文辉旧部)、新七军(军长曹大中)、骑兵师(师长马禄)与第十九补训处。驻军遍及关中、甘肃与晋豫。


  胡宗南向蒋介石保荐宋希濂为第三十四集团军的副总司令,集团军参谋长由罗泽闿担任。


  胡宗南的军事实力迅速扩大。以胡宗南为首领的军事集团在迅速形成与发展壮大。胡部大军成为蒋介石最重要与最依赖的军事力量之一,尤其成为蒋介石控制与经营西北这一重要战略地区的军事支柱。蒋介石根据西北的地理形势与战略位置,秘密交给胡宗南十六字的战略任务与方针,这就是“东御日寇,北制‘共匪',西防苏俄,内慑回马”.其轻重次序是东、北、西、内。熊向晖:《地下十二年与周恩来》,(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又见罗泽闿:《胡宗南先生盖棺论定》,刊(台北)《革命人物志》第11集,第62页;但第四句为“内服四马”,意同。根据蒋介石的上述指示精神,胡宗南将所辖各军作如下布防:


  以主力第三十四集团军守卫黄河河防,其中第一军,以第一师守备潼关,第七十八师与第一六七师控制于华阴、华县之间;第十六军担任朝邑至宜川以东河防;第九十军控制于韩城、合阳一线;另以第二十七军、第三十六军、第七十六军等为机动部队。不久第二十七军开往晋南中条山;第四十二军驻防甘肃。


  以陕西与甘肃的地方保安旅协同部分主力部队封锁中共的陕甘宁边区。


  第七军分校与战干四团


  胡宗南自带兵以来,在扩充自己军事实力的同时,一贯十分注意培养自己的军政干部与培训、提高干部的军政素质。被人称为“训练万能”.以前胡宗南曾举办过都办过各种形式的军官训练班,如在1931年驻军开封期间,创办了“第一师军官训练班”,在1934年到1935年驻军天水期间,创办了“中央军校西北军官训练班”,在1936年驻军长沙期间,创办了“第一军军官暑期训练班”,在1937年驻军徐州期间,举办了“第一军军官短期训练班”等。现在,他驻节西安,手握重兵,成为方面大员,更加重视此道。


  首先,胡宗南在蒋介石的允许与支持下,利用抗战军事急需大批军政干部人才,主持创办了“中央军校第七分校”,以培养部队的军事政治干部。胡宗南曾对亲信部下说:“委座统一中国,靠办黄埔;我们要继承大业,就一定要办好七分校。”胡宗南的主任秘书、第七军分校政治部副主任余纪忠称胡宗南办第七军分校是“煞费苦心”、“席不暇暖”、“一饭三吐哺”.杨健:《胡宗南与第七分校》,刊《陕西文史资料》第八辑,第95~96页。情况也的确如此。


  抗战前,国民政府在首都南京设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中央军校,并在洛阳、武汉、成都等地设立分校。抗战开始后,南京中央军校本部迁到成都,与成都分校合并。另以洛阳分校为一分校;武汉分校迁到湖南武岗,称二分校;在江西广丰成立三分校;广州分校迁到贵州独山,称四分校,在云南昆明成立五分校,在广西桂林成立六分校。胡宗南在西安成立的,就依次称七分校。以后在湖北草店还成立了八分校,在新疆迪化成立了九分校等。


  第七军分校筹建于1938年初,由胡宗南呈请蒋介石批准,以胡宗南、罗历戎、吴允周、袁杰三、张研田、洪轨共六人组成建校筹备委员,借凤翔师范学校为军校校址,初步建校。1938年5月,由吴允周等人负责,将校部迁移至在西安以南约二十公里的王曲,正式建校,第一期学生入学。该校照例以蒋介石兼校长,由成都中央军校校务委员会委任胡宗南担任负责校务的主任,并先后委派顾希平、邱清泉、周嘉彬、张卓等人为副主任,实际主持学校工作。在校部下面设六大处,吴允周任教务处处长,袁杰三为总务处处长,曾扩情、王超凡先后任政治部主任,余纪忠任政治部副主任,主持编篡出版校刊《王曲杂志》。


  1938年4、5月,第七军分校招收第一期学员,其生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胡宗南在1937年底率部从上海西撤过程中,下令收留沿途青年,如在滁州收容了当地青年组织“随军服务团”的人员,在安徽北部收容了徐州中学教员赵观涛率领的四百多青年,在寿州收容了安徽童子军教练官徐康民率领的流亡学生五百余人,以及从上海、南京流亡出来的大批青年学生。胡宗南将这些青年学生都随军带往西安。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池州发现川军第145师师长讣告
  •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曾为蒋介石戒烟
  • 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后的一些历史细节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