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生得少了 进城的人多了

时间:2011-12-31 18:01来源:鑫报 作者:谈应霞 点击: 载入中...

 

记者 谈应霞

 

娃娃生得少了 进城的人多了 
  甘肃省榆中县定远镇张老营村空心化调查报告
 记者 谈应霞 

  农村空心化的问题日趋严重,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得不令人“担忧”,“60、61、38”成了当今农村最鲜明的结构特征。这一问题的存在不单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结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使农村人口增速放缓,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农村真正走向空心化。农民的孩子已经或正在通过学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通过“高考”“技考”甚至打工离开了养育他们多年的故土。

  春节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


  农村的春节最有年味,到处张灯结彩,震天的太平鼓声向世人展示着去年的收获。每到此时便是榆中县定远镇张老营村最热闹的时候。乡亲们准备了最丰盛的饭菜迎接着亲朋好友。在外工作的人们带着各地的特产,从四面八方赶到了养育了他们多年的村里过年。

  村民们告诉记者,以前过年,村里都会组织社火,几乎家家都会出人,所有人都围着社火转,特别热闹。这两年,人少了,孩子们都上学去了,80%以上的村民都种植温室菜,社火也就无法继续玩了。现在,大家都趁着农闲忙着跳舞、唱歌。今年春节村上组织了歌咏比赛,爱好唱歌、跳舞的村民都纷纷报名参加。据说“三八”节村上还要再组织一次歌舞比赛。

  由于该村的气候条件比较适宜种植两茬蔬菜,所以村民们都比较辛苦,只有在每年的10月末到来年的3月份稍有闲暇,而种植温室蔬菜的村民则一年四季处于忙碌状态。只有到了春节,村民们才会放松自己,走亲访友、参加一些村里组织的娱乐活动,所以说,每年只有到了春节才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

  2009年的菜价让农民喜笑颜开


  该村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前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村民们尝着了种植蔬菜的甜头,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种植蔬菜,卖菜的收入已成为村民们最主要的收入。目前该村各类蔬菜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400多亩,因该村种植的蔬菜生长周期长,光照充足,病虫害少,被农业部门命名为无公害蔬菜示范区。

  提到去年的收入,村民们个个都是喜笑颜开。“去年是我们种菜以来菜价最好的一年,一亩菜花平均能收入3000-4000元,种上三四亩,基本就能赚6000-8000元左右。”几乎大部分村民都会对记者这样说。

  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由于村民们大都不掌握市场信息,目前他们的蔬菜种植主要依靠经验,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夏菜主要以菜花、胡萝卜、白菜、西兰花、青笋等为主,冬菜主要以温室黄瓜为主。村民们告诉记者,去年的菜花收购价每斤平均在0.8元左右,胡萝卜、青笋每斤的收购价为0.4元左右、西兰花每斤收购价为1.7-1.8元,由于这几种蔬菜的产量亩产基本在4000斤以上,所以收入比较可观。

  农村厨房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


  富起来的农民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因此,太阳能热水器、摩托车、农用汽车、音响、冰箱、洗衣机、彩电、电磁炉、电饭煲、微波炉等大件商品在该村已比较普及。除此之外,记者在该村看到,有近一半的人家都盖起了小二楼。

  村民王有新在2009年也盖起了自己的小二楼。记者了解到,为了与其他村民楼房单一的结构有别,他特请了一名设计师,专门为自己设计了一套具有欧式风格的小二楼。这套房子花费了12万元左右,这些钱基本都是由他和妻子种菜所得。

  说到这几年的变化,除了盖房外,村里的女人们感触最深的便是厨房的变革了。“原来我们做饭用的都是自己盘的灶,点上麦草或柴火,再加点煤,鼓风机一吹,满厨房都是烟,人呛得喘不上气,厨房被熏得漆黑不说,有时农忙了,人累得要死还吃不上饭。现在好了,电磁炉、电饭煲、微波炉都有了,做饭再也不用烟熏火燎了。农忙时,可以抽空多做一些饭菜放在冰箱里,等干完活回来,把饭从冰箱里拿出来放到微波炉里热热就可以吃了。”村民康女士笑着说,“我们的生活真是不比以前了。”

  由此可见,这里的农民已经在农业化时代提前进入了城市化生活。他们也正从单一的农民逐步向农业商人、农业产业工人转变。

  一所学校8个学生 两名教师


  榆中县定远乡张老营村小学曾被兰州市教育局命名为标准化小学,开设六个年级六个班。而随着村民们生育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截至目前,该校只剩下两个年级8名学生,一名校长一名教师。一个具有1000多人口的村庄,为何只有8个孩子在这里读书?其他孩子又在哪里“借读”呢?农民们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这所小学仍是孩子们受启蒙教育的学堂。学校有八九名教师,从一年级到五、六年级,每个班都有10个以上的孩子,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农民自身观念的转变,9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期,每年该村的新生人口基本不超过10人,截至2009年,每年出生的孩子仅有三四人。记者了解到,一所标准化小学“空巢”的最终原因有两点:第一,相应时代出生的人口太少,第二,学校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现阶段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村民们说:“现在的人基本上都生一个孩子,总不能让孩子也像父辈一样一年到头爬在地里,大家都想让孩子念书、上大学,将来有出息,在城市里生活。现在村上的小学没有英语教师,所以大多数孩子都去其他地方念书了,剩下的都是一、二年级的孩子。其他稍大一点的孩子基本都让家长送到重点学校去念书了。

  通过上学来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已经使在太阳下耕作的人们改变了自己的观念。“现在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没文化连庄稼也种不好,化肥农药上全印的外国字,不认识只能瞎弄,弄不好就受损失。所以,现在不管我们多苦多累都得让孩子念好书。”村民们说。

  村民们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这里的每个家庭基本都有两个以上孩子,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基本都是每个育龄家庭只生一个孩子。正是村民观念的转变,使该村新生人口逐年递减。也正是这一转变彻底改变了村民们的教育观念,以前在孩子学习上听之任之的家长没有了,家家的孩子都想上重点中学,上大学。通过上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身份。

  有些孩子上了重点学校,其父母怕因琐事影响孩子的学习,在自己农忙之时,他们便会请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进城帮孩子打理琐事,这也就是所谓的陪读。在该村就有这样一位目不识丁的奶奶,在远离家乡的县城将自己的四个孙子陪读进了大学校园。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让青少年推动网络健康发展
  •  校舍越来越好 学生越来越少
  • 校舍越来越好 学生越来越少-定西王西湾
  • 技能,屏蔽了多少农民工的就业梦
  •  想把父母也带出小山村
  • 娃娃生得少了进城的人多了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