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纪念特刊
不是谁的本事大,西部开发功劳大
——甘肃省政协原副主席、“陇上大禹”韩正卿访谈
1月13日上午,就西部大开发10年甘肃的变化,记者有幸采访了有“陇上大禹”美誉的甘肃省政协原副主席韩正卿。当韩老从楼梯口把记者迎进他的书房时,最抢眼的就是铺着毛毡的书案。可以说韩老是那种“退而不休”的人,只要有时间在家,他都在潜心研究书法和诗歌。同时记者发现,在韩老的书架、案头,以及墙壁上随处可以看到与“引大”、“引洮”等有关的书籍、资料、照片以及新闻报道。因为韩老是我省著名的水利专家,所以我们的话题也是围绕着“水”展开的。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韩老思维敏捷、机智幽默,让人很难把他与一个年近8旬的老人联系到一起。“我们都属于‘敢死队’的成员,但是看到甘肃好着哩,大家好着哩,我心里非常高兴。”韩老的风趣感染着记者,先前的拘谨也在笑声中散去。
“好着哩!好在哪里?”
“就像张保和的相声中说的,甘肃好着哩 。‘还是原来那块地,政策一变创奇迹。 产量翻番家有余粮见了利, 谁要再问有底气。好着呢,不白喊……’西部大开发是改革开放的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对地处中国西北的甘肃来说有了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 韩老用张保和的相声轻松地展开了采访话题。
“好着哩。首先是路线、方针正确,路子走对了,这是‘大好’,也是前提。好在哪里?工农牧副渔,处处有表现。”韩老如数家珍般开始介绍甘肃的“家底”。甘肃要定,中部先定!中部干旱地区的老百姓因缺水可以说是受尽了苦头。以通渭县为例,曾经因为干旱,在“三年困难时期”这里的18万人口有9万“失踪”了,后来生产条件有了改善,粮食产量达到1亿多斤。据了解去年粮食产量达到了6亿斤。彻底解决温饱,这是不得了的事情!对甘肃南部的发展,韩老用“希望在山,潜力在林,优势在特,关键在干”十六字做了总结。银杏、花椒、油橄榄等等,现在都做出名堂了。河西地区就更不用说了,粮仓、粮库地位日益巩固……而这些方方面面的发展,都离不开水。水是命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有水窖才能娶上媳妇”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实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任务: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开发的基础,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开发的根本,把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开发的关键,把发展科技教育和加快人才培养作为开发的重要条件,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开发的强大动力。而这五个方面的工作,其中有三项任务直接与水有关。韩老您能谈一谈水对甘肃发展的重要性吗?”记者接着韩老的话问道。
我们先说第一块内容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有六个方面: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工程。但是我们看到水利被放在第一位,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西部开发的突出位置,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第二块内容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其重点为:一是保护天然林资源,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是因地制宜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三是实施各项防沙治沙和草原保护工程等。第三块内容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重强调了强农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发展有特色的农牧业、绿色食品、中草药及生物制药等主要内容。韩老超强的记忆力和敏捷的思维让记者有些惊叹。
“我再给你们讲一件事情。前些年甘肃靖远挖出了一口修建于明朝时候的水窖,水窖修得非常讲究结实,水窖启封后人们发现还盛着半窖水呢。过去甘肃象靖远这样的干旱地方多得很,很多人家只要有一口水窖,就能给孩子娶上媳妇。现在不一样了,很多农村都用上了自来水。没有水不要说没农业,就连人畜都没办法生存。”说到这里,韩老的表情有些严肃了。
“世纪长藤结出大瓜”
贫穷和干旱是孪生兄弟。摆脱干旱就是摆脱贫穷。解决中部干旱地区资源短缺的唯一办法就是“引洮”工程。没有水,人民的生存受到威胁;没有水,地方经济难以发展。对于水的渴求,一直就是陇中人民的期盼,而伴随西部大开发的实施,2006年11月,陇原人民盼望了半个世纪的“引洮”工程终于上马。“在甘肃乃至世界的引水工程中,‘引大’工程和‘引洮’工程都可以说是彪炳史册的典范。‘引大’工程为‘引洮’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韩老能谈一谈这两项工程吗?”当记者再次提起“引洮”工程,韩老难掩心中的激动:“不是哪个人本事大,是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功劳大。”
“十年一大旱、三年两头旱”是陇中干旱的真实写照,水资源的极度缺乏使这里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从而也严重限制了经济社会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引洮”——这个大胆的设想开始酝酿。然而,正所谓好事多磨,从1958年开始着手的“引洮”工程由于种种原因拖延至2006年,终于在当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
其实,对于陇中人民对水的这种渴望,曾在定西任职的韩正卿感触尤为深刻,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定西担任地委书记的时候,他就多次步行实地勘察了“引洮”工程。如今20多年过去了,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仍然情牵“引洮”工程。“现在材料、技术都不存在问题了,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干渠、支渠以及供水管线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引洮工程总干渠1号隧洞已经贯通……”对于引洮工程一个个阶段性的进展,韩正卿不假思索地就脱口而出。看着半个世纪的“引洮”夙愿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喜悦之情不时洋溢在老人那饱经风霜的面庞上!老人把自己的一套引洮工程的“优化”方法总结为“小蓄大放,长藤结瓜,软硬兼施,多管齐下,白马分鬃,畦滴渗喷,有偿用水,两高一优”,即小流量蓄水,软管道在上,硬管道在下,多管道科学布局,马鬃状渗喷,这样效益会越来越好。
“多管齐下,把天上水、地下水充分利用,同时还要节约用水,‘引大’的灌溉规模是100万亩,如果能提高灌溉技术、节约用水,那么就有可能变成300万亩。‘引洮’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定要让来之不易的水发挥最大的功效。”韩老语重心长地说道。
“引洮要到董志塬”
引洮供水工程——这项被称为陇上“都江堰”的工程,总投资96亿多元,总工期12年,建成后我省陇中地区11个国扶重点县将彻底告别用水困难的问题,这项工程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我省水利建设史上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一个史无前例的“救命工程”。
作为一位把一辈子都奉献給了甘肃水利事业的古稀老人来说,引洮工程还寄托着老人更大的期盼,这个期盼就是引洮要引到“董志塬”。
谈起自己的这个期盼,老人精神一下子又提了起来,“引洮供水工程已经不仅仅是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5个市辖属的11个县区的近300万人民的饮水问题,它完全可以规划三期工程,将引洮引到‘董志塬’”。
董志塬,位于甘肃东部,这里被称为“陇东粮仓”,但是,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这个曾经的“粮仓”遭遇到了从粮食外调转为粮食内调的尴尬,水的问题已经成为“陇东粮仓”走出“困境”的根本。而引洮工程如果能到董志塬,生活用水、生态环境、农田灌溉、养殖等等一系列的用水问题将得到解决,那么“陇东粮仓”完全可以再振昔日“雄风”。
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10年像韩老说的“好着哩”,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那铿锵有力的脚步,在不久的将来,韩正卿老人将亲眼看着洮河水滋润着陇东良田,看着陇东人民在自家门口畅饮着清凌凌的洮河水一解干渴…… 记者 杨景玉 崔凯 文/图
(责任编辑:鑫报)